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1 18: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1 22:22
我国最早的应用文"卜辞"见于3500年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扩展资料:
甲骨卜辞的用法:
殷商时期,统治者信仰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凶吉,决定行止,并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这里用到的甲骨,多为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占卜前,殷人把甲骨锯削整齐,在其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注:甲骨学者称之为“钻凿”)。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接着炙烤甲骨,根据出现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和隐显,判断吉凶成败。
占卜后,还要将占卜内容、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便是卜辞。
为事占卜,商朝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和卜官。刻有卜辞的甲骨,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堆放于窖穴。这些甲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商代历史的真实记录。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昔日繁华的商都破败,沦为废墟。随着殷商灭亡,甲骨文也深埋于地下,后世只知殷商,不知甲骨。
自此,繁盛一时的殷商沦为“失落的王朝”。甲骨文开始长达三千余年的沉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卜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1 22:19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