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9 19: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9 23:07
在吉林省境内,有个远近闻名的缸窑镇。缸窑镇因当地的著名窑址而得名。缸窑烧造技艺的传承,自康熙元年(1661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康熙元年,山西、河北一带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携家带口“闯关东”。在这些人当中,有个叫赵岩龙的人,他曾经当过瓷窑技术工人。
赵岩龙,祖籍河北省永平府,后迁至山西,曾在开平瓷窑当过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1662年4月,赵岩龙随着逃荒难民来到了溪浪沟,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住了下来。溪浪沟就是后来闻名于中国东北的以制缸为业的小镇吉林永吉缸窑镇。当时,溪浪沟地处群山之间,山高林密,是个野兽出没的地方。散居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靠伐木、烧炭、挖药材、打猎为生。赵岩龙在此地落脚后以烧炭为生。
1663年(康熙二年),赵在烧炭过程中,常常对黄土窑盖不能经久耐用而感到苦恼。有一天他在山水冲刷的溪沟里,发现了细腻油滑的白土。他灵机一动,把白土取了回去砌成白土窑盖。经过他多次烧炭,不但窑顶不塌陷,而且越烧越“磁实”。经过反复琢磨,他觉得那细腻的白土有些类似唐山制缸用的陶土,很可能是制缸的好材料。为了鉴定土质,他毫不犹豫地携此白土奔赴唐山,请那里的老缸匠、老陶工鉴别真伪。经过烧制实验,行家里手鉴定,认定那白土确是上等制陶原料,就土质而论,较之唐山的陶土更为良好。
在那个年代,精通陶业技术的人很少,而且制陶较之伐木烧炭挣钱又多。因而,赵岩龙从唐山归来就弃炭兴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