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17:43
鱼灯是传统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呈鲤鱼状,用竹篾绑扎,糊表白纸绘制而成,全长1.2米,直径为40至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
舞鱼灯以村组队,人数少则十几人,多者上百人,每人一鱼,内燃蜡烛,鱼灯套路有“鲤鱼摆尾”、“双鱼争食”、“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表演队变化有方阵、一字长蛇阵、八卦迷魂阵等。
习俗象征
舞鱼灯的习俗,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传统性的有益的大众娱乐活动。在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
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舞鱼灯活动托物寓意,寄托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表现了渔业丰收喜庆的共同心理。
舞鱼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舞蹈。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就有鱼化龙、龙化鱼的生动记载。由此可见,1700多年前,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鱼灯舞
鱼灯舞作为向神灵反映渔民心中对海盗恶行的一种控诉,祈求天后保佑,成为许多地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等地,为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必备节目。
鱼灯制作精巧用竹篾扎成鱼状,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下装短棍,举棍起舞穿梭如海中鱼群。伴奏乐器有锣、鼓、钹、锁呐、螺号等。传统的鱼灯舞共有二十五条鱼,现今精简为十八条。鱼灯舞一度面临失传,二零零三年间经过村民进行发掘、整理、排练后,终能承传下来。“沙头角鱼灯舞”日前通过了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温州乐清鱼灯舞,通常以十二盏鱼灯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鱼类形状制成,纸糊蔑骨,以彩色绘鳞,上留口子,中间插蜡烛照明,下装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时握持。
洞头海岛的鱼灯舞比较出名。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黑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等;并制成10条兽面鱼灯,即金龙鱼、银龙鱼、双合鱼(一身两头,合二而一)、虎头鱼、象头鱼、麒麟鱼(1对)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每逢春节,玉环岛上处处鼓乐喧天,各种灯舞纷呈丰彩。在诸如龙灯、马灯、八蛮、狮子等兽形灯舞之外,说句真话,海边人还是偏爱“西台鱼灯”。
每逢新年,坎门渔乡各家各户的大人上辈,都要为儿孙们购置一只小纸灯,或自制较小型的鱼灯,俗称“灯笼仔”。每到天黑,渔家小孩们就在灯内插烛点亮,在村口路头去等着鱼灯队,然后就成群结队地尾随着,致使鳞鳍闪烁的鱼灯队后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灯“尾巴”。
当鱼灯队在海滩、晒场、庭院或街口戏舞时,场外是一圈由小灯围成的灯墙,煞是好看。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中有一段记述:“制禽兽鳞鱼各种花灯入人家串演戏阵,笙歌达旦,环观如堵。”说的就是这回事。我们在少年时,也经过这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