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0:13
搭便车现象:经济学中的道德困境与企业竞争
搭便车理论,由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在1965年的力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中首次揭示,其核心概念在于个体在享受公共财产的成果时,无需承担相应的成本。这种现象在公共财产的管理中尤为显著,当某些人期待他人付出努力,他们自己却坐享其成,这便是搭便车问题的实质。
在商业竞争的舞台上,搭便车现象尤为明显。例如,当一家公司如雀巢投入大量资源提升印度莫加牛奶农场的生产效率,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绩,也间接地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力,让竞争对手受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企业在面临共享进步的成本时,往往会选择袖手旁观,让他人承担搭便车的后果。
然而,创造共享价值的企业却在竞争中独树一帜
尽管存在这样的挑战,那些致力于创造共享价值的企业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市场环境的改善,还为竞争对手铺平了道路。尽管竞争对手可能无意为之,但他们确实从中获益,这使得那些先驱者在面对搭便车*时,能够坚定地选择付出,从而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6年11月刊的《联合影响力:创造共享价值》一文中,马克·克莱默(Mark Kramer)和马克·普菲斯特(Marc Pfitzer)深入探讨了这种现象,并指出,尽管搭便车现象在短期内可能诱人,但企业若能坚持共享价值的理念,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领先。
总结来说,搭便车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社会进步,决定了其在竞争中的长久生存。而那些积极创造共享价值的企业,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在搭便车的困境中脱颖而出,赢得可持续的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