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秋天的什么之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4:1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2:00
近代作者刘大白的《一剪梅·西湖秋泛》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原文:
苏堤横亘白堤纵。横一长虹。纵一长虹。跨虹桥畔月朦胧。桥样如弓。月样如弓。
青山双影落桥东。南有高峰。北有高峰。双峰秋色去来中。去也西风。来也西风。
白话译文:
苏堤是横着的,白堤是纵的,如同横着和纵着的长虹,跨虹桥和朦胧的月色,如同弓一样。
两侧的青山倒影在桥下,南边有高峰,北边也有高峰。两座山峰的秋天的景色,来的时候伴着西风,消失的时候也伴着西风。
扩展资料:
《一剪梅·西湖秋泛》的诗句极为准确地捕捉到秋日西湖彼时彼地一瞬间的情景,构成一幅清晰而又朦胧的画面。作者将西湖的具象美意象化,把西湖二堤比作横跨西湖的彩虹,将桥与月比作弓,堤如虹,桥如弓,以不同之物比拟,相互映衬,极有新意。
南北青山倒映在水中,还有天上一轮秋月,交相辉映,如此美景,怎不令人神往。诗中善用叠字,句型亦多排比复沓,富节奏感与韵律感,句式、押韵均近于词曲,颇具古典气息,而表达则用近似于口语的白话,因而这些诗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又有白话新诗的形式和清新自然的风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2:01
古诗山行表达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对秋天和大自然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出自:《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原文: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
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
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2:01
对西湖的赞美之情,看出了他很喜欢西湖 表达了对西湖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