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1,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4 21: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2 11:37
继续探索元好问的诗论智慧,今天聚焦于《论诗三十首》中的第11首,感受诗的神韵与真谛:
眼观心动,笔下生神</
元好问告诫我们,诗句的神韵源于亲眼所见的触动:“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也强调,绝句的精髓在于极致的真实体验,而非空洞的想象。诗中的景物如画,如李白的蜀道难,虚实交融,需辨识诗人是借自然造境还是如实描绘。
造境与写境的边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区分了造境与写境,大诗人即使创造虚幻之境,也力求自然与理想的契合。元好问的“暗中摸索总非真”与王国维的“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写诗的真谛:景物虽可虚构,但必须源于内心的真实情感。
画图与亲历</
元好问以范宽的《秦川图》为例,指出仅仅通过画图临摹秦川景色,能有多少人亲历长安,亲身感受?他借此批评了脱离现实的创作手法,强调诗中的情感与经历不可或缺。
真假虚实的交织
诗文中,虚写与实写、真伪并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虽源于想象,却因其真实情感而流传千古。张籍以虚构的节妇形象,表达出对现实的洞察,杜甫的《秋兴八首》虽多为回忆,情感却深沉而真挚。
元好问的批评与追求</
元好问崇尚天然之语,反对虚假与空洞。他推崇陶渊明的淳朴和潘岳的伪饰之间的区别,强调诗要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发。顾随的《宋诗说略》进一步解读了元好问的真诗与伪诗观,区分了诗人的真实创作与机械模仿。
实践与灵感的碰撞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践和学习是提升诗艺的双翼。在创作中,无论是描绘眼前实景还是营造内心世界,关键在于心画心声,让情感的真实感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