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孝”的内涵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4 22: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4 22:49
“孝道”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五点:
1、珍重生命
《孝经》开篇即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天地之间人为贵,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而珍惜生命,是行孝尽孝的开始,是最基本的孝。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生),惟人为贵。”保全好父母给以的身体,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就是孝。健全的身体是敬养父母的前提、承载事业的物质基础。曾子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什么叫“全”呢?“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使身体受到了伤害,就叫做“全”。全身行孝也不单是一个人个人的事,一个人上有父母,列祖列宗,下有子孙后代,是一个链条,关系着整个家族,所以你不可以随便伤害它。有一句俗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2、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即是怀着“诚敬”之心“奉养”父母。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孝的最起码的要求。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尊敬之心,又在何处作区分呢?”是的,不敬不畏就是不孝。
那么,怎么算敬养,怎么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包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包括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3、“承志”、“立身”
“承志”是指子承父志。古人主张对父母正确合理的意愿与事业,应该支持和继承,这是很重要的孝行。《伪孔传》云:“继先祖之志为孝。”《礼记•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这里的“志”和“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人的遗愿、事功和经验。
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儒家的人生观主张人生在世要积极入世,对社会作出贡献。《孝经》强调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荣亲,即“大孝尊亲”。做子女的,必须有积极的优秀的嘉言善行,有积极的出色的成就,能使父母受人尊重,得享尊名,殊荣加身。民间所谓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也正是这个道理。
4、“无违”、“谏诤”
古人主张子女要孝顺父母,就是要尽心尽力奉养父母,内心始终保存着真诚的爱心和敬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违”。“无违”,不是指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而一味顺从,而是指没有违背良心良知的任何非分之想,一切出于本心,出于至诚。儒家是不讲“愚孝”,也是不讲“愚忠”的。孔子认为对父亲的不义行为必须要进行劝止,这样才能使他不作违礼的不义的事情;如果儿子盲目服从父亲,就是不孝之子。孔子还提出了“事父母几谏”,意思是说做子女的当然要孝顺父母,但是父母的话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当出现错误时,怎么办?那就不要盲目服从,要劝止,当然这种劝阻是婉言耐心的说服,谏诤是原则,怎样谏诤是方法;原则要坚持,方法也要讲究。
5、慎终追远
敬养父母与谏诤都是“事生”的内容,孝的完成还有“事死”的内容,曾子将其归结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作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仪礼。孔子认为“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大事之一,认为祭祀的核心是要“祭思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慎终”是要求谨慎地态度对待父母的安葬;“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为什么要“慎终追远”?因为这是为人之子的一件大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终矣。”通过葬礼和祭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敬意和感恩,这是抒发内心情感,也是祈求祖先护佑,还是尊亲行孝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