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4 02: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01:14
《立春》是顾长卫“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该片的立意、剧情、人物塑造、影像风格、演员表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女主演蒋雯丽凭借此片的演出,获得罗马国际电影节影后桂冠。在片中,蒋雯丽不惜增肥扮丑自毁形象,在其中扮演一位相貌丑陋,却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的小县城艺校老师王彩玲。王彩玲爱好歌剧,一心想去北京,进入中央歌剧院唱女高音。但在这个闭塞的小城,却很少有人理解和赏识她的梦想,她显得格外清高,与众不同。在一次次的奔波与落空中,她先后遇到了几个和她一样追求艺术梦想的年轻人,发生了一个个故事后,她最终放弃了艺术之梦,与现实握手言和。
很多人说《立春》讲述的是艺术家的故事,刻画的是怀才不遇的悲哀。但我个人觉得,《立春》之所以立意高明,恰好在于它讲述的其实是平凡人的故事,刻画的是平凡人不甘于境遇的艰难奋斗,以及这个过程中他们内心不断的挣扎、怀疑与痛苦。影片中胡金泉找王彩玲商量假结婚,王彩玲意识到自己必须主动面对现实,她坦诚告知胡金泉:你和现实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有一天我实在坚持不下去,随便找个人嫁了,也就算了。这一段拒绝理由也是王彩玲的自我剖白。
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细化分工和流水线作业把人分割成原子,个体与个体面目模糊,生活与生活面貌相似。人们的日常生活丧失了形式,不再具有独立完整性,而是变得支离破碎,空虚重复。在这种空前的精神危机下,如何寻求完整的自我表达,不仅是审美的需求,也是生存的需求。追求不凡,是为了摆脱被人群裹挟、被日常生活吞噬的恐惧。从这个角度说,《立春》与《孔雀》的立意一脉相承。在《立春》里,这种追求的途径是艺术。这是一种取巧的方式,毕竟,还有什么载体,能比咏叹调更能直接地抒发人内心的不甘与渴望呢?影片中,导演对王彩玲有过多的歌颂和同情,因此带来一种浪漫主义倾向的误读,时代的困境变成了个人的壮举,凡人的挣扎变成了英雄的覆灭,这种解读实在弱化了影片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片中王彩玲的自白: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在生命的春天里,年轻人的欲望与热情被这个世界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他们必须为欲望寻求归宿。极少部分的人凭借天赋与机缘,能够完整而充分地燃烧自我,表达自我。一部分的人则彻底毁灭了自己。而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在一次次的退让和争取中,找到了欲望与现实的新的结合方式。三者并无高下,假若这部片旨在关怀而非歌颂,那它属于最后一种人。在用艺术编织的玫瑰色迷梦之下,是凡俗人生的荒谬与两难,以及这种困境后的谅解与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