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5 02: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9 06:44
这几年,忽然感悟到,勇敢地告别,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前段时间,把朋友圈不知什么时候添加,再也没联系过的,超过1年没联系的各种前同事、客户的微信全部删除了。
很多人会问:干嘛删除啊,都是人脉啊!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赶快醒醒,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没人是你的人脉,你要做的,是努力成为别人的人脉。
之前看过脱不花的一篇采访,她说她从来没有老朋友,都是新朋友,因为她在不断成长,不断遇到新的人。
加措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写道: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得到。
不妨看看朋友圈,那些你不喜欢的,被迫添加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添加的,甚至暧昧的对象,都果断删除吧!
有时候放弃是前进的开始,删除旧的,才能和新的相逢。
很多人都觉得,告别的,放弃的,断舍离的一定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其实不尽然。有时候,勇敢告别自己很爱的东西,也是一种直面自己的勇气,而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会潇洒地放手。
在做城市行走领队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条是《情迷旧日法租界》,因为这条路线带给我很多思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更加地有归属感,让我看到上海无数的可能性,让我热血澎湃。而每次当我把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的时候,确实都能得到共鸣。
然而,今年,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思考,对这条路线的理解变了,再加上一些不能让自己开心的小事,我决定,暂停去带这条线了。
在最兴奋的时候走进,也在最有深情,最有感触的时候离开,带走的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如果不及时止损,等到所有的热爱耗尽时,那才是对自己极大的不尊重。
让我想起杨澜。
杨澜当年从1000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主持人,而正当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她却离开央视远赴美国求学。
而背后的原因,杨澜后来提到,是恐惧。
到今年6月7日,我就来上海整整5年了。刚来到上海时的土气,畏惧,遭遇的挫折和磨难,都历历在目。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有个大学同学曾经收留过我9天。
虽然后来的几年,因为各自的工作和圈子不同,我们鲜少联络了,但曾经半张床的情谊,我一直记在心里。
前几天再次尝试联络她。她也还在上海,而且仍在原来的工作。不过听起来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无从选择。
她说自己曾经想过换的,可考虑到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敢换了,而她也提起,感觉这么多年,什么都没学到。
有时候,我也会羡慕她的平稳,毕竟,在上海多年,我一直在颠沛流离。但所幸,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做出,所有的后果都自己承担,所有的成长也属于自己。
俞飞鸿在被许知远问到年龄时,她云淡风轻地说:我没有焦虑,年龄只是个数字。
很多人或许觉得,她是女神才敢这么说吧!普通人谁能经受得住年龄的摧残?
是啊!尤其面对这次疫情,已不知道看过多少次关于公司倒闭和失业的新闻了。现在大部分公司招聘都会有年龄限制:35岁以下。
甚至之前也曾被“35岁之后的人都去哪儿了?”的文章刷屏。
但是我们更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如果你因为这样的那样的原因,不敢选择去改变,那么世界会无情地逼迫你改变。
蔡康永在《为你自己活一次》中写道:很多人之所以想赚更多钱,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选择。
当发现周遭的世界已经让自己停滞不前时,如果不做出改变,只会摔得更惨。
不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现在的工作能让我成长吗?周遭的人是能给我带来正面能量的吗?
尼采说,如果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就能接受任何一种生活。
有时候告别,其实没自己想得那么难。
而这种改变也让他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尝试了一次段子手式的解说,反响强烈。
他不拒绝变化,希望通过尊重期待来凝聚期待,然后推动 社会 的变革。
同样从央视走出,我也看过罗振宇的故事,他分享自己如何想尽办法在自己的采访中加入评论,如何决定离开央视转向新媒体。
而一次次成长背后,都是勇敢 地 告别。
前段时间,重新看了日剧《不结婚》,女主35岁还在做合同工(在日本和临时工差不多),没有任何证书和硬本事。一次次想通过结婚拯救自己。
然而经历了婚姻的坎坷,被工作的旅行社裁员之后,她终于明白:我要自己拯救自己,先从考一个证书开始。
所以啊,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就从做成一件具体的事情开始吧!
告别无脑综艺,花些时间来看些精良美剧,告别没有营养的饭局、聚会,剩下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当你做出这些小小的告别时,你也在默默地改变。
记得以前一位朋友跟我说,想看你写有思考类的文章。
这句话让我很惭愧,因为我似乎很久没有站在思辨的角度去看很多事情了。
毕竟在这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少人愿意坐下来安静地看一本书,或者能离开手机超过10分钟了。
当失去了思考,人似乎就变成了媒体和营销的机器。就像传播学中提到的“魔弹论”,每个人都被各种八卦、 娱乐 、爆点一次次砸中。
记得蔡康永曾说,很多人总提到“杀时间”,时间怎么能被杀呢?是时间在杀你啊!
最近看了一些 科技 类、经济类的深度文章,忽然感悟到,能给人带来思考,或者经过思考的文章,背后一定是深刻的知识积淀。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能在未来沉淀下来的,和新闻中报道的“初中没毕业的就在家炮制爆文年入百万”是不同的。
所以我又开始打开传播学的课程。
电影《岁月神偷》中,吴君如说过一句话:人生,终要信。
人生实苦,但只要足够相信,日子就不会太难过。
就像刘若英在《继续.15岁的自己》中所唱到的: 我们要相信,永远都相信,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没有意义,我们做过的事情都会留在人心里。
最后把很喜欢的刘若英《继续,给15岁的自己》歌词送给你,愿你,懂得告别,总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