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度”为话题高中作文怎么找不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4: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3:01
你看看是这个不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度。待人处世要不要讲究“度”?有人说,讲究“度”是中庸,是圆滑;有人说,讲究“度”是智慧,是艺术;有人说,讲究“度”会影响效率;有人说,讲究“度”可促进和谐……
请以“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阅卷印象:
本次作文为周考作文,所用卷子作文题为“心灵的空间”,与前面作过的作文题有些相重,临时换用这个作文题。周考为任课教师各自阅所任教班级的卷子,这里所选为0502班试卷。
本次作文为高三第一次写“话题”作文,*较小,学生发挥空间较大,整体水平似乎高出平常,佳作也似乎多一些,一个班一类中档以上(56分以上)的卷子也有十来篇。
特别让人欣喜的是,在事理通达、结构圆合、文脉清晰顺畅、语言率性自然等方面似都有提高。
不知是否因为阅本班试卷含有太多情感因素而评分过高,欢迎指正。
佳作点评
№1
世故之度
湖南师大附中05级 莫天成
世故,大概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其自身逐渐磨合创造出的一种心照不宣的法则。因为要在社会这个大圈子里交往,便由于利益问题或仅仅是人类的思维习惯而催生了这样一种交往定势。愤世嫉俗之人必然会把这东西视为痌毒,然而它既肆虐了这么几千年却仍在滋行,大概也“存在即合理”吧。
世故现象俯拾皆是。暂举个典型的例子,是在鲁迅的话中找到的。他曾这样谈论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淡,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此言甚是精辟,世故之理大约也可从中体会出些许道道来。或许大家也曾有过这样些世故的经历。都近二十岁的人了,谁没有见过唯唯语诺,谁又不曾对别人的虚伪客套燃起鄙视之火?而谁又敢说自己一直坦坦荡荡打出世起便有了“出世”之念?世故已存,而于我们好戏仍在后头。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生活在世故的现实中。
然而世故也是该有度的。这度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必是有所不同的。
正如前面鲁迅所述,也不知他是为讥讽还是按着左胸实话实说。如是后者,那么我也不能担保自己不对他的伟人形象大打折扣了。去年春节,*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总*探望钱学森、吴文俊等科学家的场面。很长的一段时间,大概只是胡总在“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外加个联系社会主义实际,大牌科学家便鸡啄米似的点头称许。我尚且记得吴文俊不停地说“对”时的乖样。当时我的心真有如死灰。年轻的心会把世故的度定在一个极苛刻的位置,因为年轻要的是个性。不能说这是偏激。因为谁也曾或也将有这样一个过程。
纵然世故处在一个弹性允许范围内,但这个范围也该是有度的。太世故而圆滑透顶左右逢源的人,没有人会从心里喜欢他;而太不世故浑身刺毛棱角的人,则没有人会愿意同他交往,他本身也会经常碰壁流血。他太滑了则防不胜防,而荆棘栏道则必然换道而行。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这样写道:“‘世故’似乎也像*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对于太世故的人,与其说他在为自己谋利,不如说他纯粹在为别人而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是条绝对的错路;对于太不世故的人,与其说他“真有个性”,不如说他已然丧失人性——因为人自起源起便始终群居,一个人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世故与虚伪往往容易为人混谈。有的人颜慈面善,口口声声“我这是为你好,我帮你……”,这可能是真虚伪;而有的人也颜慈面善,然而当他有帮你做了某事后他会真的很高兴,而做了什么对你不好的事后也会耿耿于怀,这样的人可以说他“世故”但断然不可说他“虚伪”的。做好好先生,不惹不必要的麻烦,心里也要好受些的。所以“世故”可作为一种工具,但不可成为模具。整形往往是痛苦的,我们没必要活着痛苦。
如果把“世故”控制在遵行人类道德准则的“礼貌”范围内,那么“世故”也该是和谐之道了。
对于“清者”,对“世故”可仅作了解。再硬的石头也只能在鸡蛋面前嚣张,它断然是不能把水怎样的。清如水者,知世故而不行世故。清者自清,大概也是种境界吧。
简评:初评时,感觉在“世故也是该有度的”主体部分中,有些纠结重复,或绕得过于吃力,判了58分。仔细读来,觉得其中含有多重辩证,其内在逻辑还是清楚的。尤其难得的是,全文只奔一个点——“世故之度”,论证充分深刻,层进自然有度;其视角开阔,语言老到,行文透着一份大气。
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60分
附莫天成同学另一篇“以‘烛光’为题”的周考作文:
烛 光
湖南师大附中05级 莫天成
长长的蜡烛被粘在桌上,弱不禁风的样子。火光静静地闪着。一阵不经意的鼻息几乎将整个房间荡得遍体鳞伤。没停电的时候我从来都不会去想黑影的存在,也不会去想有“蜡泪”这种东西。
蜡烛还很长,因为它才刚刚点燃。
它的光很微弱,我尝试着用手将它包围。可它依旧那么小,灯芯的那点蓝色掩饰不了它的脆弱。是不是所有的蜡烛在点燃之初都要面临熄灭的危险呢?或者是我多虑了。于是我将手移开。
生命在初生的时刻大概都是这种简单的淡蓝色,或者是生是死都是它自己的宿命。对于烛,我的手的笼罩只会让它发不出自己的光辉,我不能让它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然后让黑暗更加黑暗。
而对于生命,或者太多的助佑也只能让它失去它的本能。生命,我们不需要太多怜悯,回归野性,这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大赐福。
烛光渐渐大起来,也不知怎地蜡烛似守也胖了许多。
它似乎已然真正地燃烧。它的火光那样富有野性地跳跃着,牵着我的心一起舞动。已然疲竭的我似乎又有了活力。
一只飞蛾过来了,继续写着那惨烈的成语故事。空中留下的只是焦味和一缕黑烟。
桌上,那蛾依然在曳着翅膀,也不知是在悔恨还是在策划着再来一次壮举。
我的心如石头般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不是我心狠,也不是我有所谓“害虫”这一概念,只是我把这当成了一种自然现象——就这样。
烛光跳得更加厉害了,似乎在鄙视所谓“生命”。它骄傲地燃烧着,泪也滚滚地流淌下来。不错的,就在飞蛾扑上去的那一刹那,火苗窜得非常高,伴随着一缕直冲屋顶的黑烟。我见证了它的胜利,但我不得不承认它也折了很多——泪便是见证。此刻的它已不那么高挑,倒更添了几道黑黑的皱纹。
或许生命总有那么壮烈的时候。一次不经意的飞蛾活动便可能让它的生命之火永远熄灭。它旺烈过,它有资格骄傲;它燃烧过,它的生命因此而厚重。泪是见证,皱纹是见证,见证它曾经照下的光明,见证它曾落下的影。它的失去,它的得到,这些都是它的精彩!
烛还在燃烧着,然而似乎已快迟暮。
看着它,渐渐趴下缩成一个小圆,很不整齐的。屋里渐渐暗了起来,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身后的影。我慌忙把手伸向了那一团热的白。我尽力提着它,渴望将它捏成一个长条形,筒壮的。可那火光仍然暗了下去。我忘了,那只是它的泪。它曾经燃烧过,怎么可能再来一次?
生命只有一次,诚如蜡烛只有几个小时的燃烧时间。燃烧过后只剩一团糊——上热上冷,上软下硬,有层次而无层次感。
蜡烛灭了,但我的眼睛曾为此闪亮了几个小时。
它知足了,我也知足了。
简评:烛光中,目睹了蜡炬燃烧的过程和飞蛾扑火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感悟的是生命过程和生命价值。文章以蜡炬燃烧过程为构架,以烛光为象征,以光焰为附着,以体悟为灵魂,行文在叙述、议论、抒情中交织,而空灵和厚重,即在这交织中并呈。
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60分
№2
度,可度,非常度
湖南师大附中05级 刘岱璿
当阳光肆意地把自己丢满房间的时候,你难道不曾有过哪怕是丝毫的动心吗?
对于阳光的肆意我是很羡慕的,甚至是忌妒——可以那样作贱“度”!
也许你要说了,“太烈的阳光是不招人喜欢的”。
确实,光照太强晒黑了不说,晒出个把癌症来也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与光照范围的肆意是两码事。不过这两个东西与人的行之“有度”和思之“无度”却又是一码事。
行之有度是必然的,且是必须的。“度”大抵指的是尺度、范围、*之类,这些是我们可以“行”的条件。像孟德斯鸠的“最大的自由就是争取法律所允许的”。他要求*,追求自由,可他仍主张自由也是有度的,自由不等于随心所欲。孔子的随心所欲也是以“不逾矩”为前提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度”不单指法律,更是人情事理,这一讲来又让人觉得有些圆滑的意味了。
那我反过来说,像那阳光一样,过强过烈了不招人喜欢,一个人若是行为处事“过”了,怕也少有得到青睐的。名噪一时的杨二大娘、芙蓉大姐们,那般自命不凡地花枝招展着,不也惨兮兮地溺死在唾沫中,只得悲戚戚地说上一句“我要退出娱乐圈”便拜拜了么?只是,天啦,她什么时候进去过!
再反过来,从自身出发看这个问题。你难道不想要别人给你留面子吗?难道不想要别人包容你吗?难道不想要别人理解你吗?如果这些你都丢不掉,那么推而广之,谁能丢得掉呢?在我们都有同一种*时,靠什么来平衡呢?我想就只能是“度”了吧。我们的心理需求决定了我们行为的互利性。高级点说,这叫双赢。再高级点说,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可以随心所欲,决定了人必须“行之有度”。
但是,一个人的所有是否都要受到“度”的*呢?比如说思想,比如说灵魂。
让一多米尼克告诉我们:“即使身体像潜水钟那样沉重,仍不能阻止思想像蝴蝶般轻盈飘飞。”
循规蹈矩是行为的美德,但不应成为我们灵魂和思想的枷锁。
就像阳光的无所不至成就了其伟大,思想的无度也成就了思想的伟大。庄子的“逍遥游”便是很好的例证。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我说:让我们行之有度,让我们思之无度。
简评:应该说,本文在行文上也是“有度”而“非常度”的——整体上遵循了引论、本论、结论的法度,但具体表述过程中,显出率性而为,显得轻灵自然。论述“行为之有度,思想之无度”,立意有独到之处;阳光的肆意无度既是行文的引发点,也是本论的类比物,在表现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三处引证有力地支撑了观点,也丰富了论证手法。——有这几处可呈之善,进入佳作便成自然。虽然语言有个别地方不尽自然,“杨二大娘”与“芙蓉大姐”的相提并论也似有些失衡,但都应只是些瑕疵。
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60分
过犹不及
湖南师大附中05级 陈晓红
这世间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纷纷扰扰,人与人一个不经意的交际,便足以能擦出耀眼的火花,正是如此,才使得人与人的相处奇妙无穷。
雾里看花是距离的“度”。我们眼中的月,挂在浩瀚墨幕中,便引人暇想无穷,“露脚斜飞湿寒兔,吴质不眠倚桂树”的意境便漫然于心。可是当人类足迹真正踏上那片令人怀想的土地时,却不免大失所望,月球不过如一布满痤疮的脸,坑坑洼洼毫无美感。人与人的相处大概也需那么些许距离,太远会使人觉得虚无,太近却会使得对方瑕疵毕现,恰是一份带些期许的观望,蒙蒙胧胧间为对方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
温而不火是关系的“度”。有时候极端的感情表达会像盛放之烟花,美于一时,倾刻间就只在天际留下几缕苟延的青烟。仔细回忆我们的生活,少有轰轰烈烈却多落于平凡点滴。想想疼爱我们的父母,对儿女的情感都只是细水长流,积年累月中把我们浇灌长大,把那温润的水缠绕于我们的记忆。而恋人们的爱,却如飞蛾扑火般炙烈,可当他们之间的热量朝夕间挥霍殆尽之后,余下的只是冷漠。有时,该把我们为彼此积蓄的能量淡淡地释放,可能会收获更多。
圆而不滑是待人的“度”,我们在这世上行走,纵使经过了千般历炼,万般打磨,也仍旧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棱角,面对彼此间的碰撞,不免疼痛,但此时,最重要的是学会包容,这样的包容是充满善意的豁达,而不是低微的媚于他人。有时多替别人想一点会使很多事都变得简单起来。何乐而不为?
世间万事都有它要遵守的“度”,正因为如此,这宇宙才能和谐有序,不至于杂乱无章。我们每个人之间的相遇都是不经意间命运的安排,应当珍视其中的美好。把握那份最恰当的“度”,才能使彼此如钻石般被日益雕琢,即使岁月老却,那伤情感也能历久弥新,而不是彼此分开或磕碰成伤。
这把握“度”的过程中,心中那些微妙的感受亦足以使人品味良久。
简评:文章只在阐述人际交往中所当遵循的度——雾里看花、温而不火、圆而不滑,于微妙间有实在道理。开口小一点,容易写得准确到位。
评分:内容25分+表达24分+发展等级10分=59分
“度”中有道
湖南师大附中05级 侯楚颖
说这个“度”中有道,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
有人说“度”是对中庸的讲究,是圆滑处世的体现。一个人若是真性情,便不会去在乎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看看阮籍的穷途之哭,庄子的鼓盆而歌,何等率性自然。
我承认人要率性自然,但仔细想想,当今社会中,能这样发泄这样表达的人,恐怕少之又少。释放心中的真性情,在我来看,就是很需要讲究“度”的一件事。我们的思想可以与古人接轨,因为我们确实需要在奔波浮沉中抽出一片宁静来休息来释放。但是我们并非狷介之士,更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约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如果不讲究“度”,性情的释放随意化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将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想想看,在现在如果一个游人走到没路的地方就大哭起来,一个男人在妻子死后高兴地敲打歌唱,那我们会怎么想?
“度”的含义,还不仅仅限于为人处世方面。除了情绪上要有度之外,许多艺术创作也是很要讲“度”的。
就是国画中的“留白”,要表现的东西并不需要完完全全地显示出来。留一点白,留下的是无尽的意蕴、无尽的遐想、无尽的回味。鱼游水中、只需画出鱼的游与水草的摇摆即可,至于水,留下的宣纸上的空白处便是水之清的最好表现。中国画讲究的“度”,使它不空也不满,比起西洋画来,少了几分实在,却添了无穷意蕴。
画中有诗,诗中亦有度。诗歌中常用的“隔”的手法,不过于直白,只是在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上罩一层“轻纱”。虚实之度的把握,使得诗歌的语言富有了表现力和美感。若将西方诗歌说成是富有*的高歌,那么中国古诗则更像是低吟浅唱。情感表达上“度”的讲究,使这浅唱虽不震撼你的心,却于潜移默化之中浸润了你,触动了你心中那些隐然的情愫。
世间万物皆有度,于“度”的把握,是很值得我们去揣摩的。就日常生活来说,饮食、学习、工作、休息……都要有一定的“度”。新的建设要有“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更是要有“度”。“度”并不只是约束,更多时候,它是在告诉我们要维持平衡。
说“度”中有道,其实并非小题大做。
简评: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起承转合,四平八稳,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在落脚点来说,“为人处世”和“艺术创作”二者还有主次颠倒之嫌。但读来十分舒服,除了理顺辞畅之外,其说理有如促膝而谈,语言语气语调拿捏得度,隐然有大家之气。正如文中所论,度中有道,而大道至简,只在“平衡”二字,大美也是至简的,只在“诚恳”二字。
评分:内容24分+表达24分+发展等级10分=58分
度,从而渡
湖南师大附中05级 段 牵
“度”即“渡”,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只有有“度”,你才有可能“渡”过人生的难关,没有“度”,你绝不可能在这个敏感的社会安居,除非人人都是傻子,事事都逃不出你的五指山。然而,傻子是很少的,你的手也不过一个巴掌大。
“无规距不成方圆”,古人常常这样感慨。这里的“规距”恐怕是“度”的一个子集。即使是南飞的大雁,如果不遵循那“人”“一”二字之规则,恐怕它们的叫声里永远透不出那旷缈空灵之音;即使是沉稳的地球,如果在太阳面前肆意游荡,毫不顾及“度”的存在,恐怕它的结局不是在孤独冷寂中死去,就是在瞬间烈焰中灰飞烟灭。万物都有度,世事才能渡,万物才不致于不及生便遇死了。
物犹如此,人何以为?
我曾看到朋友嘴里那即将奔出的烈焰似的四个字“你神经病”被他一字一字拖回;我曾见到母亲所举起的手,在即将落到我身上的那一刻,化做一片羽毛,为我掸去身上的灰尘,那即将埋怨的尖刀瞬间化为温柔的小花:“下次小心点,衣服都脏了。”我悟惮似地看到洁净的小盒内晶莹的“度”之花,照亮整个心窝,我的,他们的。
人类的情感是那样的丰富,“度”的子集因此而绝非只有规距,还有一种,便是跟朋友、父母维护你的尊严一样的东西,叫做分寸。
我深深地觉得,人有了分寸,什么河都可以渡过。
永远自信的人不要在自信的金阶上迈向自大的泥淖,从而变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只有有度的自信才能让自信更加永久。生活在自卑当中的人们,也要管管心中那头倔强的小鹿,不要让它再踏乱你的伤痕累累的心。布拉格•维茨曾经那样被人嘲弄而自卑,终于也凭着他坚韧的毅力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自守是值得称道的,比如盖茨等,遵守“度”的同时成就了辉煌。
“度”的人生,能“渡”过楚河汉界而成就绝非平凡的人生。
简评:文章阐述有度才能渡过关隘成就人生,突出“度”的重要。文章注重形象说理,内在层次明晰(世间万物皆遵循适度/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遵循适度——规矩/分寸(自信/自卑/自守)),语言多有灵动处,卷面整洁书写漂亮(见扫描图片),初评为满分。但仔细推敲的话,语言还是有几处不够顺畅的地方,整篇语言风格似也不尽然和谐(如第一段和第四段)。
评分:内容25分+表达23分+发展等级10分=58分
№6
也来聊聊“度”
湖南师大附中05级 屈梦嘉
“你做人要有个度!”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
度,并不是绝对*与制止,而是为了避免极端。一个极端的人,对人对已都易造成伤害,这是固然。生活也许像一枚压力*,过了压力的最大值,它便会爆炸。
但同时得明白这样一个理,不是说你“度”了,就是圆滑、就是世故。度也是个域,你当然可以在这个域里面蹦哒,但超过这个域了就不太好说了,正如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它不能小于或等于零。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是个特别开放、特别有展露欲的女人,当然也得特有自信,大夏天的热得慌,正值展露的时机,于是你可以选择穿一条迷你裙,挂一件小吊带,但即使你再爱露,也不可能一丝不挂走上大街,因为*叔叔会勒令你回家。
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事,什么都有一把尺,而尺度却往往不尽相同——你不可能找到两双一模一样的鞋。对待不同的事物应该要适当地放缩那个度。跟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就跟与父母在一起的感觉大不一样。跟朋友一起也许会有更大的尺度任你自然伸缩,就像猪肉一般用来炒着吃,而鱼翅就不见得。
其实在潜意识中,每个人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度,也是一把与人相处的尺。可是在生活中,你应该也很少感觉受到它的*。即便“度”的管辖范围又那么广——说话要有度、开玩笑要有度、穿着要有度等等,但更多的人已浑然适应,甚至游刃有余。这说明度已然给了我们宽的空间,如果你仍不能好好把握,那应该算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或者是说,一个行为极端的人。
这突然让我觉得,生活在“度”之中是一件多么自然又多么基本的事情。但又让我联想到规则与礼教。“封建礼教害死人!”实质上,怕就是“礼”超越了“度”。正是因为那些制定礼教与规则的人没能正确地把握到度才使礼数变得严苛而不人道,因此极端。
虽然说想在度中得到浮上水冒个泡的机会不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但要能将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挠到人的痒处,则又是另一门艺术了。
简评:不是拉起架势作文,而是率性聊天;虽然失了些严谨,却多了几分活脱;这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评分:内容23分+表达24分+发展等级10分=57分
参考资料: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_70/26041-1.asp?Pay=yes&ArticleID=2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