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0 02: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00:11
人间正道,沧桑岁月
近来,观看了一部作品,让我对《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人物角色有了新的思考。在众多角色中,为何人们似乎更倾向于董建昌,而非那个几乎完美的瞿恩?这似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英雄并非全然无瑕,而是他们在复杂情境下的选择和行动,更贴近我们生活的现实。
瞿恩,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角色,他代表着完美的道德标杆,但这样的完人在现实中极为罕见。相反,董建昌的形象,却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大革命时期,他提拔立青,尽管有人认为是出于亲情,但董建昌自己表示,如果国家的领导者都像他一样,不惧生死,廉洁自律,又怎会留下诸多遗憾?在白色恐怖中,他试图保护立青远离是非,甚至为了维持军队的生计不得不妥协,这显示了他的理智与无奈。
抗战爆发时,董建昌看似已经淡出权力中心,但当民族危在旦夕,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尽管心中仍有隔阂。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以国家利益为重,选择回到前线。抗战中期,他的队伍虽然稚嫩,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他的行为并非出于高尚的道德追求,而是出于对家国的忠诚。
战后,董建昌的抉择更为人所称道。他放下了个人恩怨,将长沙,那个他曾被人侮辱的故乡,交予了对立的敌人。这不仅是对过去的释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正如立仁和楚材所言,董建昌虽有投机的嫌疑,但关键时刻,他总能站对立场,这正是他平凡中的伟大所在。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屹立不倒,是因为既有文天祥、于谦这样的英雄,有瞿恩这样坚守理想的人,更有董建昌这样在关键时刻放下个人利益,团结一致的人。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坚韧的脊梁,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人性的多样和民族的韧性。
因此,我们对董建昌的喜爱,并非单纯因为他的完美,而是因为他的真实和选择,他让我们明白,正道虽沧桑,但人性的光辉永不磨灭,这也是他能在众多角色中脱颖而出,赢得人们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