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 最后取胜策略指什么?急~急~急~如果回答出来加20分!!!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9 10:4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8 15:23
把天下分成三份,最后和孙权,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形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8 15:21
及为三国时期的三国的形成(三国鼎立)。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战役。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南下,便向关西(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方面发展势力。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便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后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
公元二O九年,刘备得到荆州南部之地,但势力仍未能安定下来。其北面也受到曹操的压力,东面一直受到孙权在赤壁战胜后强硬要荆州统治权,否则便不肯罢休。后来不久刘备碰到了一个转机,这便是他应益州牧刘璋之请而前往救援。当时刘璋有巴蜀的统治权。因此刘备应邀亲自率军前往救助。但后来反而向刘璋攻击。益州人虽对平庸的刘璋绝望,有不少人去支持刘备,但益州也不是这般容易平定。虽有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驻守在荆州,但在荆州在攻击巴蜀后,只留下了关羽一人独守了。 公元二一四年刘备攻陷了益州成都,因而成功地制压任巴蜀之地。孔明在授任为军师将军。但他不只是掌理军权,实际上已是宰相之职,包括了全体内政。后来刘备更在公元二一九年统有了汉中之地,但在同年又失了荆州之地。原来他和孙权一直在争荆州之地,亦在二一五年双方成立平分之协议而暂时保持安定之势,但不久荆州之内分别介入了刘备、孙权、曹操三种势力。 按地点上来说荆州是刘备的缓冲地带,但在时间上便成了纷争的导火线,因此维持此地不是单靠武力,亦需要高度的政治手腕。但在此时据守的关羽,在打仗来说是有名的勇者,但在政治、外交便是门外汉了。他没想到孙权和曹操暗中谈和,因此受到两军来击,最后被孙权所捕杀,荆州之地最后还是落在孙权手中。这是刘备出师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不但失去了盟友、关羽,还反攻时的据点荆州也跟着丧失了。 后来曹橾于二二O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由其长子曹丕继承,同年曹丕纂汉,改国号为魏。 二二一年刘备亦在成都称帝,他以继承汉室之正统而定国号为汉,任命孔明为丞相。蜀汉建国后,刘备首先想到的就是为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之地。但多数重臣均反对,如赵云谏言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纂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未义士。心里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支,岂能骤解?愿隍下察之。」孔明也同意赵云的看法,但是刘备不听,硬要出兵伐吴。 在「三国志」「蜀先主传」对刘备的批评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机权干略不及曹操」真是恰如英实。他初虽可谓是仁君,但不是个善于「术数」的政治家。也是说他是一个讲情不讲理的人,因此他虽有孔明等人为他粉身碎骨效力,但是往往丧命于他专制的下场。他为了要替好友关羽报仇一心伐吴,由此可见他是个重感情的人了。后来更痛心的是守在巴西之地的张飞也被杀了。张飞是固豪爽型的武将,他虽非爱护部下,但不太懂做人,于是便招部下的仇恨而被暗杀。刘备起兵攻入荆州,而吴军不加以抵抗。但这是吴将陆逊之计,他把刘备军引到兵站在线,然后一举用火攻将之击破。刘备苟延残喘地兵败白帝城,不久患病逝于白帝城了之行营中,时二二三年四月,享年六十三岁。 刘备临死时曾托孤于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于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孔明闻毕泣拜于地说:「臣安敢不竭股眩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旦」刘备对刘禅教之说:「汝今后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