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8 17:1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1 01:06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
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创造的“作品”。
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从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
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
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来源
马克思的名言马克思在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后人补充:“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近代人学在借鉴西学中反叛传统,现代人学交织着启蒙与救亡合一与分裂的双重变奏,当代人学从人的失落走向人的回归。两句话的内在联系: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美的事物;(侧重反映美的主体性)美的事物肯定和确证审美主体本质力量。(侧重反映美的客体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1 01:01
那是哲学范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1 01:02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最早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实践论美学”的学者们通常会笼统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马克思在文中是不太认可这种研究方法的,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像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一、人的本质的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恩格斯曾在他的作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认同其他动物的最后本质的区别……还是劳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劳动。这里的劳动是现实中具体的,是人类掌握制造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及努力改造客观存在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随后,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切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的本质以及本质力量的涵义和特征。恩格斯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这是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也不是费尔巴哈口中的抽象物,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所说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所以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创造活力。
那么,美与人的这种本质与劳动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给予了回答:“劳动创造了美”。美存在于人和动物产生区别的生产劳动中,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历史积淀于人的意识中的生产活动的本质。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原始的关系,劳动是一切进步的根源,劳动的日新月异促使交往和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中,猿进化为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在人的智力情感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劳动又创造了美和艺术。这样,劳动不仅给人打上了最本质的烙印,而且也给劳动的创造物打上了美的印记。由此可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社会美
下面,我们从美的各个领域中进一步说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首先表现在社会历史动态的趋势上,即在人类文明成长进程中,群体或个体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那种群体或个体改造大自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有一种人类相信自我,持之以恒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希望。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的“不吃嗟来之食”塑造了高傲的知识分子形象。“万里黄河路,到中条,重峦走峭,狂涛飞雾,画角连营排铁阵,猎猎旌旗漫舞”彰显了抗日大军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气势,都反映了一种社会的美。其次,表现在积淀着人类历史文化意识的静态劳动成果或产品痕迹中。商周时期的铜器,无不充斥着狰狞,但它也是美的,因为在它们的身上凝聚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秋天田野黄灿灿的的麦子让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蜿蜒盘曲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感到自豪,雄伟高大的长江大桥让我们感到震惊,精美绝伦的现代建筑让我们感到美好,因为在它们身上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飞进,在它们的身上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先进因素,也同样体现出一种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也创造了大量精美的产品,但是他们属于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统治阶级拥有。劳动活动虽然还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但是对于劳动的主体——劳动者来说却是不自由的,这样的劳动就失去了成为劳动者的审美对象的可能。
三、自然美
自然美同样要从劳动上去考察。自然美,有“自然的人化”一说。狭义的“自然化”指通过劳动技术得到改造的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人化”指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
无可厚非,堆砌小桥流水的假山是美的,经过人工修葺的花草是美的,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也是美的……因为它们都是人类运用智慧经过一定的劳动技术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们的美是劳动创造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远古时代,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些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人类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天地奉为神明,用虔诚的心祈祷年年的风调雨顺。流星的消逝,彗星、日食、月食宇宙的自然现象在古书上被记载成是一个时代、国家兴盛衰亡,吉凶的征兆,这是因为在当时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智力和审美能力的日渐进步,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解了大自然,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范畴中的一部分。人们有信心、有能力去感受自然界,这时的自然界对人而言就是美的。
同样,如果我们将一头大象或一树绽放在寒冬的腊梅仅仅看成健硕的体型或独特的芳香的标志,抑或看成高大雄伟与孤傲坚韧的品格象征,就有失偏颇了,它们是人类长时间驯化和精心栽培的结果。星空皓月沙漠青山森林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它们的身上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体现了人类劳动发展的水平状态,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人类由崇拜敬畏大自然转变为把自然当作“材料,对象,和工具”的变化是由劳动决定的。可见,一切自然美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命题是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