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如果铁罐还活着陶罐和铁罐还会怎么做的一篇童话故事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7 23: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0:50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0:47
铁罐再也不骄傲自满了,而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或意见。但是陶罐则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因为它被人们发现后就被送到博物馆展览,许多人都纷纷带着照相机兴高采烈地来到这里拍照 。
“怎么样?铁罐,还敢瞧不起我!”铁罐傲慢地说,不瞟了铁罐一眼。
“我觉得不怎么样,我们都是给别人成心盛东西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何必争来斗去呢?再说……”
“住嘴,谁跟你是同根生,你有什么资格和我平起平坐,”陶罐暴跳如雷,愤怒地说。
就这样谁也不理睬谁……直到一百年后的一天。
那一天,因一场大地震使城市的高楼大厦、平楼小屋都崩塌了,人们都四散而逃。只剩下那两只“旷世珍宝”还留在那一片废墟之中,忽然陶罐醒了,惊奇地看着这个城市,它突然发现一片片铁片,想起了它——铁罐。“不,不要!”陶罐撕心裂肺地叫到,这使它大彻大悟,明白了什么叫友情,没有友情 的人是那么无助,孤独,陶罐想着想着,不禁涌出了思念的泪花……
这时,奇迹出了,陶罐听到了一个声音——“陶罐兄弟,你在哪儿?”“太好了,这是铁罐的声音,他还活着!”陶罐惊讶地叫着,“我在这儿!”铁罐闻声而来,只见陶罐就在不远处,欣喜若狂地跑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此,他们和睦相处,为人们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