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寒梦不离家读书感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8 10: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2 21:30
重要的事说三遍,重要的书读三遍。
湛蓝的散文集《我的月光》,我是当作作家的成长史、家族史,进而当作作家故乡的风俗史、发展史来阅读的。第一遍通读,第二遍重点读,在写本篇书评时,是细品细读,且作摘录。
我经常看到网上关于散文可不可以虚构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散文最好不虚构。从作者的写作初衷来说,散文是一种实录;从读者的阅读接受来说,散文是一种了解。文论中有“文如其人”之说,我以为在散文创作中,它不仅仅指作家的语言风格,还可以指作家的真实人生。也就是说,散文集就是作家的生活写真。
湛蓝在自序写道:“那年回到合川老家的镇上,发现曾经熟悉的地方易名,我内心涌起一种危机感。”随着时日的推移,“这些僻壤小镇,恐怕真的就湮灭于岁月。于是,我想留住一些风物,当我敲击键盘时,封存的记忆翻箱倒箧而来,一发不可收拾。”既是“封存的记忆”,自然也是真实记录。
在这部散文集中,我看到湛蓝老家的四合院、院前晒满苞谷的石坝、见证个体成长的云门渡口、读高中时的钱塘中学;看到她的爷爷四兄弟、外公,看到她的父母亲及二爸、大姑、小姑夫妇、幺爸、小舅夫妇,看到她在重庆做生意的大姐夫妇、在珠海打工的二姐夫妇、也在珠海打工的四妹夫妇以及故乡众多的堂兄弟、表姐妹等,看到她优秀的女儿等,看到她的同学、朋友等。当然,还有她自己的求学、工作、写作、思考等等。这些场景、人物以及相关的风俗、故事都是“我的月光”。
阅读讲究知人论世,通过阅读也可知人论世,就像我们读杜甫的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以及大量的名家散文。“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读《我的月光》,就像湛蓝回顾她的生活,我仿佛看到她温柔的脸,激动的红晕,晶莹的泪滴。“一样的月光,一样地照着新店溪……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泪水,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我和你。”湛蓝是爱听音乐的,读此书时,我的耳畔隐约响起40年苏芮演唱的这首歌曲,时常感同身受,共鸣共情。
对于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我想用“独特”和“共同”来概括。
所谓独特,就是与别处不一样,至少与我的家乡不一样。
这里有川西特有的建筑,如湛蓝家的老宅:
老五间老宅是四合院,由两栋很大的木楼、一排石头房子造的粮库和一栋偏房围成。天井又大又长,像一个篮球场。
这里的木楼、石头房子是别处少见的。最近看电视剧《阿坝一家人》,剧中似有这些建筑。
这里有特有的生活景象,如晒苞谷、乘凉:
晒苞谷是有讲究的……蹲在地上,将苞谷头朝外对言明,尾朝内,一个挤着一个,直到摆成一个圆圈。打围完成,再填充圈内空地,所有苞谷顺着一个方向,挤挤挨挨摆下去,跟插秧一样,人不断后退,晒好的苞谷延展。如水的月光下,把凉席铺在自家的苞谷上,枕着被子躺着。
我的家乡也晒农作物,晒稻子、麦子、菜籽、大豆等等,也种玉米,但种得少,没这样晒过。我小时晚上也曾在户外乘凉,都在睡在场基上,铺上稻草,再铺凉席,有时直接把被单叶子铺在稻草上,微风吹过,蝉不再鸣,呼就打起来了。睡在玉米上,会不会硌得背疼,或有按摩一样的效果?
这里有西部特有的美食,如锅巴肉片:
再把肉切成薄薄的片儿,放入自己晒的红薯粉,加水搅拌,让红薯粉充分包裹肉片。然后生火,加适量的油烧热,把裹了红薯粉的肉片一片一片放进油锅炸。火慢慢压小,火力把肉里的油慢慢追出来,锅里的油越来越多。灶屋里炊烟袅袅,香味随之窜出来,满屋飘香。
晚餐设在包间里。牦牛肉汤锅,手撕牛肉和一只烤鸡,一大桌子菜。窗外风呼呼地吹,房间里没有供暖设备,火炉就搁在桌子中央,锅里沸腾着,热气氤氲。
锅巴肉片、牦牛肉汤锅都未曾吃过。那带着母亲味道的锅巴一定很香,那牦牛肉汤锅一定有草原的味道、蓝天白云的味道。
书中多次提到“甜水蛋”,就是用糖水蒸鸡蛋。读高中时,母亲煮了甜水蛋,说过生日要吃鸡蛋,一年圆满。母亲去世前,想吃的也是一碗甜水蛋。在我的家乡,鸡蛋也是好东西。但吃煮鸡蛋、打溏心蛋、煎荷包蛋较多,过去过年有炸蛋丝,现在办席有涨蛋,倒没吃过这种亲情满满的甜水蛋。
这里有川西特有的风俗,如《边城》中的端午:
我老家所在的肖家镇,没有河流湖泊,端午看赛龙舟得去码头乡和涞滩古镇。把鸭子灌醉丢进河里,两对人马划着龙舟抢鸭子……
吃腊八粥时,母亲说,把桃子树砍一个口子,喂点饭再将口糊上,明年桃子就会结得坨是坨的
这里有特有的方言,如:
老爷爷,就是爷爷;
吃刨汤,就是喝杀猪汤腊月间兴吃转转会,
娘娘,姨和姑通称娘娘;
倒大不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老家称呼最小的孩子为满,满,到达极限的意思,就是最后一个孩子。
书中记录的很多风物,都过去了,或正在消逝,已成为历史,或将成为历史,所以这些朴素的文字,就有了史的意义。当中的风俗、方言,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里也有很多的“共同”。
如乡村人物老爷爷:
老爷爷干活儿时,肩头搭着一条毛巾,把蒲扇柄别在后腰上,收拾院子里晒干的柴禾。爷爷用爪耙乔拢柴禾,一把稻草分成两手,中间打一个结摊在地上,柴禾抱起放在草结子中间,弯腰打捆,然后一手提一捆放到柴房去,留一捆直接提到厨房晚上生火用。
如关于夫妻、友情、亲情、乡情方面的感悟:
我曾用拐杖来比喻过夫妻之间的关系。放眼大千世界,孩子大了要去寻觅自己的另一半,去爱世界,爱更多的人和事,到最后相依相偎相守的,唯有夫妻。
对文学爱得不可救药的人,大多精神上有洁癖。我开心的不仅仅是她信守承诺还了我的钱,最开心的是她在除夕之际,卸下压得她难以喘息的重负,得以重生,这个除夕,是她的生日。
每一个节日,不是简单地重温、复制传统的习俗,还有一些情绪按时唤起。比如见到一件长物,勾起往事缱绻,见到时光深处的人,同时,给予亘古的华夏文化回应,穿越时空与文化形象代表共鸣。
《人间二月》是关于夫妻关系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准确。正因为夫妻相处时间最长,共同担负的任务最多,所以要相互理解与支持。《除夕》说的是朋友在春节前还钱的事。朋友长久相处的奥秘,古人说“财上分明大克夫”,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还有“肝胆相照”“一诺千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等成语,其实都是维系友情的智慧。
《端午,依着记忆的烟雨》说的是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标志。书中还有对于“人情”的理解,对于女儿留学及所学专业的支持,符合公序良俗,也表达出爱国之情。
就我的阅读体会而言,阅读就是打开通向外面的窗户,开阔视野,了解别人,再回看、验证自己的生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达到关注生活、提升自己幸福指数的目标。湛蓝是作家的笔名,是深蓝色的意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作家以此为笔名,也是要寻找生活的知音吧。
书中有很多精彩好句好段,有信手拈来的诗句,我最喜欢这段:
生活是一列疾驰的火车,对深刻多元思想和情怀的追求,同时依然难改的是寻找 温暖心灵的慰藉。此时,千里之外有耄耋,万里之外有髫髻。我到底还是脱不了俗,“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我并以“寒梦不离家”作了本文题目。源出中唐诗人戎昱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名作《桂州腊夜》。桂州,唐代州名,治今广西桂林;腊夜,除夕夜。原文是: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位张昱是荆州人,肃宗时期进士及第,大历元年入蜀,见岑参于成都。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我读此诗,脑中浮现出一幅清晰的画面:本该与家人团圆的除夕夜,却是客居桂州,枯坐守岁。三更的梆子响了,雪花声里,孤灯将尽,恍惚之中,几番梦回家园。
远离合川老家的湛蓝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呢?反正我是有一点。从地理环境说,我并未离开故乡,但从心理环境说,我们都是回不去的人了。然而,寒梦不离家,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家,每个人的故园和祖国,终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精神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