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8 10:3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8 23:22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俩句反喻诗中女主人公的愁苦却(将会)没有个尽头。淇水之盛尚有岸涯为障,湿地之广尚有边缘为域,而你对我的任意羞辱的态度却毫无拘忌,用淇、隰之广都尚不足以比喻。
《诗经・卫风・氓》是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写的,回忆了“她”由恋爱、婚嫁直至婚变的整个过程,女主人公的形象及性格在这一残酷的现实中逐渐成熟、丰满。
这位具有优秀品质女子,对爱情及婚姻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当美好的梦破灭后,她从丈夫的冷酷中清醒过来,毅然决然地发出了悲愤的呐喊,与这位曾发誓生死与共的负心汉坚决分手,毫不犹豫地走出了婚姻的阴影。其性格由温弱走向坚强,由感性走向理智。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
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8 23:23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俩句反喻诗中女主人公的愁苦却(将会)没有个尽头。淇水之盛尚有岸涯为障,湿地之广尚有边缘为域,而你对我的任意羞辱的态度却毫无拘忌,用淇、隰之广都尚不足以比喻。
《诗经・卫风・氓》是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写的,回忆了“她”由恋爱、婚嫁直至婚变的整个过程,女主人公的形象及性格在这一残酷的现实中逐渐成熟、丰满。
这位具有优秀品质女子,对爱情及婚姻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当美好的梦破灭后,她从丈夫的冷酷中清醒过来,毅然决然地发出了悲愤的呐喊,与这位曾发誓生死与共的负心汉坚决分手,毫不犹豫地走出了婚姻的阴影。其性格由温弱走向坚强,由感性走向理智。
出处:《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原文: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扩展资料: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此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
《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8 23:23
《诗经,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俩句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