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如何建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1:5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0:27
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
记者: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中,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辉煌和曲折。进入2l世纪后,社会主义运动无不处在深刻的变革当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数最多的社会主义践行者,我们有责任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对变革中的社会主义有更多的理论思考。那么,您是如何认识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现象的?
王:20世纪,一些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经济和*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相当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东欧诸国甚至发生了蜕变,社会主义的发展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和失败,这是事实,不容回避。
面对严峻残酷的现实,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的是:现实的社会主义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不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没有违背,那么现实社会主义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挫折,现代资本主义却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果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应当回过头来补资本主义的课呢?这一切问题,又会归结到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
事实上,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已经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从低级依次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这个一般规律出发,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将首先在生产力较发达、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且*将在发达国家至少是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胜利。正因为这样,他们在提出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但后来的实践发展使他们开始注意并研究东方非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问题。通过对东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研究,他们补充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东方非资本主义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把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活生生的、重大的课题提了出来。
历史发展进程的现实恰恰是: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中生长出来的。事实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非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
记者:您谈到的问题,实际上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一场大争论,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不同理解,是这场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只不过是一种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这种观点否认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即使社会主义*成功了。也要回过头来“补资本主义制度的课”。您怎么看呢?
王: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这不仅是关系到如何认识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根本认识问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没有条件、有没有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和*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方面,沙皇军事封建*制度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度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明显地残留着以原始土地“公有”为主要特征的早期所有制关系——农村公社所有制。由于当时国内外矛盾的激化,*正在经历着一场*危机,促使马克思恩格斯着手研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问题,也就是,像*这样的情况,是否必须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进行社会主义*,是否有可能以农村公社“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起点,从而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换句话说,*的农村公社所有制有没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形式。实质上,这就提出了在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世界各国是否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问题。只有回答了像*这样的落后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认真的研究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农村公社的“公有”制有可能直接作为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的因素发展起来,从而使*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作出这个判断是经过理论上的深思熟虑的,而且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思想主要是在马克思写给《祖国纪事》杂志的复信草稿等文稿中体现出来的。它为科学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记者:根据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并不是对世界历史过程一般规律的否定,而是在承认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对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探索,对吗?
王:是的。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以此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南,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基本标准,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特点,直接考察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征,揭示了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即由人的依附的社会形态、到物的依附的社会形态,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的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历史进程,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必然为*主义社会所代替。*主义社会又分为*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即*主义社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把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发展进程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主义社会。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形态”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理论在概括事物本质时,剔除了大量的偶然因素,舍去了活生生的事例,只是对历史发展客观逻辑的一种抽象,并不是对全部社会现象的总汇。列宁指出,规律并不包括现象中的一切联系,现象比规律更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任何一个原理都只是对社会现象本质特征的概括,并不是对全部历史事实的罗列和堆砌。社会发展“五形态”说,只是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上的概括,实际的历史发展情况要复杂的多。“五形态”说只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规律,这个总的趋势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其具体的发展又不是单一的、直线的和固定的。至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是否可以有特例、有偶然的情况发生,是否都要依次经过同样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它绝对化。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历史的必然性正是通过各种特殊性为自己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以认识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为满足,而是努力进一步探索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符合一般规律的特殊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其一,五种社会形态只是典型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形态的典型性并不排除具体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五大”形态之间,还存在非典型性、过渡性的社会。其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道路上,有些民族、国家和地区,借助于某种特殊的条件,可以越过历史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阶段,直接进入到某一高级阶段,表现出历史发展的跳越性。譬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分别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甚至原始部落后期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三,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尽管都有各自的本质特征,但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同样性质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甚至会出现不同性质乃至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的现象,有时同一性质的社会形态却包含不同的、对立的经济成份和*因素。譬如,中国的封建社会同西欧的封建社会有不同的特点;同样的中华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制度并存,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等等。因此,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是在充分估计具体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对历史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科学预测。从中可以认识到,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应当是多样化的,而不可能是只一个模式,仅一条道路,一定要从历史多样性出发,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是在肯定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前提下,注意到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历史的选择作用。从中可以认识到,既要坚持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要承认人的主体能动性,从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出发,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四,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实际上只是一种审慎的设想,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分析,尚需经过社会实践的验证。从中可以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随着不断的实践的检验,对这个首要基本问题的认识,才能越搞越清楚,才能不断深化。
记者:在上个世纪,社会主义在挫折和变革中发展,值得总结和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呢?
王: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很多,但我认为要牢记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离开本国国情,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教条式地照抄照搬,是搞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
第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必须牢记。*说,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第三,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才能深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反对社会主义建设“速成论”,同时也要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渺茫论”,还要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时论”。
“速成论”就是否认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否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认为社会主义很快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很快就过去。“速成论”的思想根子在于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脱离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具体情况。因此,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足够认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坚持“速成论”,就会犯*的“急性病”,就会犯“文化大*”以及“文化大*”之前所犯的“左”的错误。
“渺茫论”是从右的方面否定社会主义,它与“速成论”是双生子。“渺茫论”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希望,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渺茫论”的思想根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时了。批判“渺茫论”,回答“过时论”所提出的问题,关键是要回答资本主义为什么还没有灭亡这个问题。事实表明,即使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资本主义没有生命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还能适应其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困惑,甚至怀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了失误,更主要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似乎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进行,由此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您是怎么看的呢?
王: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回答。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总有一天会达到其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其生产力发展的地步,总有一天要灭亡,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他们分析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正确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判断是科学的。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做出的调整改良估计不足,关于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的具体时间的分析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任何伟大人物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都要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局限,谁也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多次谈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历史时代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是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极端对立。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描写工人在怎样恶劣条件下从事劳动,资本家怎样压榨工人,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这确实是当时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的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抗,看到的是深刻的社会矛盾,看到的是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正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矛盾分析中,他们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创立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现实,也使得他们在估计无产阶级**的到来,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时间上,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
列宁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垄断代替竞争,并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殖民地与宗主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三大矛盾进一步激化。帝国主义各国为进一步瓜分殖民地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认为,深刻的社会矛盾证明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从长远的、历史的趋势看,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但对资本主义灭亡的具体时间的判断上也是有局限性的。
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后来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内外交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工人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许多进步人士都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感觉社会主义的胜利很快就要到来。正是在这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许多国家的*党人犯了“左”的错误,狠抓国内阶级斗争,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狠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概的**,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而此时资产阶级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家却开始冷静地思考资本主义到底怎么办,认识到照老办法搞下去,资本主义只有死路一条,并着手化解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高工人工资,推行“三高”*,对国民经济进行二次分配,即从第一次分配到资本家手里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作再次分配.用于工人阶级及其它劳动人民的福利、保障、救济,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社会保障等等。二次分配使资本主义国家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逐步形成,出现了占人口多数的中等收入层。中等收入层的出现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相对稳定。而在资本主义进行改良调整之际,苏*会主义各国的改革却逐步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结果不仅在经济上没有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上也发生了蜕变。
以上分析说明,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有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还没有达到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的地步,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是错误的,科学社会主义“过时论”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分析问题时,不排除他们一些结论的历史局限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能局限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关键是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中国*党人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速成论”、“渺茫论”、“过时论”的最有力的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0:27
经济文化落后的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0:28
坚持*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