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瓶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1:3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9:01
一、重经验,轻借鉴
工作了“8-10年”的教师在小学来讲,就其职称来说,或者刚评上高级不久,或者即将参评高级。这一群体已经抛弃了刚参加工作时的稚嫩、初登教坛时的热情与盲从,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有了一套自己的见解。凭着对教育教学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他们基本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能在需要的时候“寻章摘句”,拼起自己署名的论文。这一时期,他们很难会再去模仿谁的教法,很难去认同别人对教育教学的观点。同时,因为课堂的驾轻就熟,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需要别人的指手划脚,更不需要听取别人的公开课,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造成重经验而轻借鉴的实际。故而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二、重功利,轻进取
还有这样一部分教师,他们当初的论文写作也好,课堂改进也罢,纯粹为了功利二字,所有的工作都围着“功利”打转转。上公开课,写论文,纯粹是为了能顺利评上高一级职称。而当高级证拿到手后,立马与过去说拜拜,我自逍遥也,低头工作,抬头玩乐,守住工作时间,多一分钟不呆,多一点事不干。有诗为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财政发饷时,他在数钱笑。”工作只为糊口,只求对得住自己。何谓进取?何谈进取?
三、重实用,轻理论
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进修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或被动地去参加一些活动,听取一些讲座,但是又存在重实用而轻理论的意向。他们会想,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我处理哪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会让我的工作产生什么立杆见影的效果。于我现在的工作能收到明显效果的,我认真听听、学学,当遇到讲授纯理论性的讲座时,就会从心中产生逆反心理,感觉无用,或交头接耳,或读报练字,或闭目养眼。殊不知,量的积累终归会引起质变的道理,理论的增加会起到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实用。
余下的教师,则应该是能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吧!他们立志从“教书匠”变成具有反思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综合素养,让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地去参与研究,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同事、专家的教学、报告,并在各方面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反思不足,发展自我。
让我们拾起工作的热情,鼓起干劲,切实转变对待工作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职业”看作“事业”,经营好自己的工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9:02
怎样迈过这三道坎儿?
第一,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机会总是垂青准备特别充分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自己放在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废物。每一个人都是母亲眼中的宝贝,可是当你站错位置的时候可能就是废物。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废物,要把自己放在对的地方。
第二,持续阅读,汲取能量。我觉得这里的阅读应该是广义的:读人、读书、读物、读课,把读人排在第一位,尤其是结识比你更优秀的人。生命本就是一场又一场的遇见,遇对了人,生命的枝干才能更好地拔地而起。
其次才是读有字之书。一切阅读都是老师的专业的阅读,但是这个阅读要有一定的品位,否则的话,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只追求故事情节的网络阅读上,这种阅读可能会影响专业发展。所以,阅读要有一定的品位。
关于阅读,很多人都会讲到自己专业发展过程当中离不开阅读。小时候我是从听书开始,连环画,初中读武侠小说,到大学之后读了大量的名著,几乎能借到每一本书都借来用,再后来进入专业阅读,最后到了超功利的阅读。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要有文本解读的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一定是在大量阅读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而来的。老师不读书是最大的不务正业,你别以为深夜改作业就是敬业,不是的,不读书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因为你自己只看眼前三本书,教参、教辅资料、教科书,你别指望学生看到三丈高的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9:03
第一、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之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符合学校发展的方向。
第二、培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
第三、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跳出专业,基于专业,超越专业。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关注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关心书本知识,还要关心学科之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合理性;教师应当对课程之外、学校制度之外的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关心、兴趣和审视的眼光,应当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并保持一种独立立场。
第四、要终身学习。只有不到学习,才能有效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第五、要具备研究的意识和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