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唐朝与明朝皇帝分别是怎样处理皇权与相权之争的?他们不同的做法有何共同的根本目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1:3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14
秦朝,出设立丞相之职,丞相的职责主要是监督百官,协助皇帝。而秦朝的官制是三公九卿,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人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权在皇帝手中。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各司其职,分割相权,相互制约。
明朝,明太祖时期,由于胡惟庸事件,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时期,建立内阁,但是内阁并不是国家法定的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意见的内侍机构,他们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权。
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加强*集权,维护封建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15
秦朝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唐朝设立左相和右相;明朝朱元璋废宰相,但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又创立了内阁,也算是宰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15
秦朝官制三公九卿,丞相负责行政方面,太尉负责军事方面,御史大夫负责监管。但最重要的军权是抓在皇帝手中的。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设置多名宰相相互牵制,以达到弱化相权,巩固皇权的目的。终唐一朝,相权始终处于被压制状态。
明初因胡惟庸案,太祖废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六部互相牵制,不可能威胁到皇权。后永乐帝设内阁,初期内阁只是一个参赞机构,没有任何权利。而内阁成员也只是一些低品的小官。后来内阁制度逐渐成熟,外朝文官渐成一个集团,渐渐势大,武将集团特别是在土木堡事变后则一直被压制。所以皇帝开始利用宦官来压制文官。内朝司礼监和外朝对抗,皇帝在中间平衡,这样就达到了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三方势力相互牵制,相互平衡。
当然不管是哪一朝,最终目的都是巩固皇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16
秦设三公九卿制,将战国时期的强大相权分开,行政依然归丞相,军事分给了太尉,监管分给了御史大夫。削弱相权以加强皇帝权威。
唐设三省六部制,将行政权一分为三,一道政令的发布需要依次通过三省,三*官也就是丞相相互牵制。
明朝则直接废相,皇权对相权取得决定性胜利。明成祖时期创立的内阁部分虽参与*决策,但是内阁成员与丞相不可同日而语,内阁与六部完全分离,互不负责。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离,因此不会威胁皇权,皇权成为了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