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1:4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03:11
其一,顺应了*、约束了*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其四,使百姓得到物质、*、精神三方面的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扩展资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集权的*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本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04:29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中起到协调作用,*和软化**.培育"贤臣"和"明君";为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衔接点;锻造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对人民的认识,民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离娄章句上》)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将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数十万.孟子与梁惠王有几句对话:“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民的强烈愿望.统治阶级为满足侈欲,聚敛财物的手段十分残酷,君王的苛暴和贵族的奢淫,使劳动人民难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到各诸侯国游说,强调以仁*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主导地位一天天减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不存在索取,而是给予,有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我国仍处在索取阶段,这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赋或取消农民的税赋.中国的农民很穷,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还有很多的困难.国家如果不要农民那点钱,也能支撑住的情况下,可免去对农民的税赋.有的人说,城市人每月收入超过800元,交所得税,而农民一个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还要交5%以上的税,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仁政”的提出是伴随孟子“性善”学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几个方面发展下去,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君王应相信人民的这种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安于生产生活.君王要为民父母,保民而王.这些思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检查我们今天的行为.总*“三个代表”的思想,就包含着深刻的爱民思想,这也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发展.每一个当权者,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06:03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朱熹解释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接着上文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第三个表现是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他说:“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孟子认为,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因此可以说孟子也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是先秦的民粹主义思想家。而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民贵君轻”对现在的中国社会还是有不可估量的教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07:55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对人民的认识,民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离娄章句上》)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将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数十万.孟子与梁惠王有几句对话:“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民的强烈愿望.统治阶级为满足侈欲,聚敛财物的手段十分残酷,君王的苛暴和贵族的奢淫,使劳动人民难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到各诸侯国游说,强调以仁*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主导地位一天天减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不存在索取,而是给予,有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我国仍处在索取阶段,这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赋或取消农民的税赋.中国的农民很穷,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还有很多的困难.国家如果不要农民那点钱,也能支撑住的情况下,可免去对农民的税赋.有的人说,城市人每月收入超过800元,交所得税,而农民一个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还要交5%以上的税,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仁政”的提出是伴随孟子“性善”学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几个方面发展下去,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君王应相信人民的这种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安于生产生活.君王要为民父母,保民而王.这些思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检查我们今天的行为.总*“三个代表”的思想,就包含着深刻的爱民思想,这也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发展.每一个当权者,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