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产:顾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7 00: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8 08:07
顾绣的基本介绍
上海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起源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老城厢的顾氏家族。顾绣因源于明代上海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曾筑园于今黄浦区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今露香园路,即为纪念此园得名)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
艺术特色
顾绣独到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
半绣半绘,画绣结合
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
针法多变,时创新意
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
间色晕色,补色套色
这种精巧的明绣采用的种种彩绣线,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顾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它专绣书画作品,成为独特艺术。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异彩。顾绣产品形式除传统画绣挂幅外,还有睡衣,浴衣、台布、枕套、被面、围巾等品种。顾绣针法多样,色彩丰富,丝缕分明,质地大都用软缎、绸料及特丽纶、尼龙、的确良等。
传承意义
目前收藏顾绣最多的是辽宁省博物馆,其中印有"韩媛绣"、"韩氏女红"的绣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馆藏有韩希孟的《藻虾图》等四幅绣品。此外,江苏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也收藏有传世的顾绣,如《杏花村》、《山水三寿》等图轴。"顾绣"在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声誉远播海内外,现在"顾绣" 不但能绣制小型作品,而且能绣制大幅复杂的作品。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正因如此,它很难普及,且制作费时耗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曾办过不少顾绣厂,现基本都已关闭。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大量顾绣仿制品涌入市场,形成对顾绣的冲击,顾绣之名虽盛而真得"画绣"真谛者在上海几乎不复可寻,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对这一传统绣艺进行抢救、保护、整理、挖掘。
顾绣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它起源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地区的顾氏家族。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1~1567年)上海进士顾名世,晚年在上海建筑了一座林园居住,取名"露香园"。顾氏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素来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
清初松江府状元戴有祺著作《寻乐斋诗集》“露香园缪氏绣佛诗注”曰:上海顾绣始于缪氏(缪氏是顾汇海之妾),尤其擅长山水人物。顾绣,作为绘画中的一种特别形式,早就引起了有祺的关注与兴趣。“顾绣始于缪氏”之说,是戴有祺第一个指出的,这是他悉心研究顾绣后的结果。
据传顾氏的绣法出自皇宫大内,绣品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做工精细、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以及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广泛推崇。
明代还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在"顾绣"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认为刺绣不应只是衣裙装饰的从属物,而应以它的独特风格,显示出独立的艺术地位。其绣品大多以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的名画为题材,她充分运用针锋特技来表现画面的神韵。所绣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始设立刺绣作坊,广收门徙,传授"顾秀"技法。自此"顾秀"在上海附近地区流传开来,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传遍江南。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1年)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至失传。新中国成立后,这项绝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明代后期,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顾绣,为高雅的刺绣艺术,对后世影响很深,清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明代顾绣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
上海露香园地属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复顾绣为已任。上世纪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现年近九旬的戴明教老人曾为该班学生,她是近半个世纪顾绣在松江的代表性传承人,著有《顾绣针法初探》一书。可惜后来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再也没有恢复。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同志关于挖掘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于1972年底开始筹备恢复顾绣艺术。聘请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戴明教老师收徒授艺。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使刚复苏的顾绣遭到"复旧复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工艺厂成立顾绣组,才恢复对顾绣的研究、授艺与生产。以后,松江工艺品厂正式成立顾绣车间组织生产。松江顾绣艺人不断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顾绣新作。松江顾绣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馆在松江工艺品厂支持下举办《顾绣艺术展览》,向世人介绍顾绣的历史和新生。展览中展出大量新作并进行现场表演。6月初,经上海市文化局审定推荐,调往"上海首届国际艺术节"文庙展区展出,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