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2: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5:44
河池高中(原河池地区高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1905年5月创办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学校经过了十次易名,三次迁址,最后一次是1981年2月,经河池地委和行署批准搬到——河池市教育路105号。
河池高中现有在校学生近5000人,校园占地面积235亩。学校教学设施一流,教研大楼雄伟,体育馆和科教大楼气势超然,新落成的现代化教学综合楼,宏伟壮观,可以同时安排80多个班级在里面上课,是河池市目前规模最大,教室最宽,容纳学生最多,外观最美的教学大楼;学校环境幽雅,绿树成阴,运动场地开阔,新铺就的塑胶跑道,让人跑起来舒坦惬意,校园文化广场集音乐喷泉和文化长廊等景观结为一体。2006年春季新落成的17、18两栋公寓,标志着学校住宿条件实现公寓化。
河池高中骨干教师荟萃,优秀人才云集,现有教师166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6人,硕士学历8人,到英国、加拿大留学和到美国、欧洲考察学习归来的有4人,在读研究生78人,国家A类和B类人才12人,是目前河池市中学高级教师人数最多、师资实力最强的重点高中。 河池高中坚持“让每个学生在成才的路上走得更远”的办学理念,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近些年来,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层出不穷,其中最突出的是,杨曦:“广西十大杰出中学生”、周淑君:中国高中生访问日本代表团成员、韦周明:“首届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黄维和韦梦夏:“河池市十佳中学生”、韦丹妮:全国声乐大赛少年组金奖并被邀请参加法国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活动,全校46名优秀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党。
河池高中凭其雄厚的办学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知识竞赛和全国高考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仅奥赛一项来就有183人分别夺得数、理、化、英等学科的全国一、二等奖,257人获自治区一等奖;在高考方面,共有51人单科成绩或总成绩名列广西前十名,其中总分排列广西第一名的就有3人,名列广西第二的有6人,单科成绩名列第一的有11人。历年高考平均本科上线率均在80%以上。2005年高考又一次取得辉煌的成绩,352人考上重点大学,876人考上本科(其中上二本线达709人),有1人文科总分排在广西第五名,2人理科总分排列广西第十五、十六名,总分600分以上有186人,有2人语文单科成绩分别以142分并列广西第二名,有1人以英语单科成绩149分名列广西第一,有8人被清华、北大录取。作为清华、北大生源基地,自1983年以来,学校已向清华、北大输送了88名优秀学生,其中已有50多*学毕业后考取博士和博士后。
除此之外,“低分入学,高分考取大学”是河池高中办学成功的又一特点。学校对于低分入学的学生,历来以热忱、关心、激励和辅导为主,做到多送一份温暖,多奉一份爱心,多给一些鼓励,多树一点自信。使他们在求学的路上没有自卑感,轻装上阵,最终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 约在*八、九年间(1919-1920),学校收归省办,改名为“广西省立第十二中学校”,旋为“广西省立第十一中学校”。*9年(1920)夏,军阀混战,黔军谷正伦部占领宜山,学校被占为兵营。*十年(1921)秋,学校*停办,师生四散。*十三年(1924)新桂系韩彩凤部又将学校强占。直至*十六年(1927)学校才得以复课。
*二十三年(1934)8月,省立十一中改称“广西省立庆远初级中学”,*三十年前后,迁至庆远镇东门外文庙。
*三十三年(1944)始招高中班,校名随之改为“广西省立庆远中学”。是年秋,日寇发动“打通*交通线”战役,*军队豫、湘、桂战场大溃败,宜山沦陷,“庆中”师生疏散到环江县农村。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宜山光复,“庆中”复课。是年夏,最后一个初中班(初三十六班)毕业后改为“广西省立庆远高级中学”。至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宜山解放时止,“庆高”共招收了九届十一个班,毕业四个班。“庆高”在这四十四年艰难历程中,几经*,步履维艰。 “庆高”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一九一二年间,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于“庆远六县合立中学”第二班就读时,曾对封建校长进行过斗争。一九三八、三九年间,我党在宜山建立支部,*为庆远初中教师宋玉田,党员有该校学生周延杨、周甲坚等。抗战时期,在我党的影响和领导下,庆远初中发生过几次*。解放战争时期,庆高是我党地下工作的据点之一,进步师生与都、宜、忻游击队建立密切联系。解放前夕,庆高师生组织护校队,使学校完好地归回到人民手中。 1950年,*接管了“庆高”。并改名为“宜山高级中学”,为宜山专区所属,时有六个班,学生150人。1953年,宜高迁至庆远镇北山下,学生388人,为八个班。在这三年中,宜高师生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参加了“清匪反霸”、“三反五反”、“土地改革”以及“搞美援朝”等*活动。学校贯彻“面向教学,克服混乱现象,加强健康教育”的教学方针,教学活动迅速走向正轨。1950年至1953年宜高共毕业七个班、102人,升学率在80-90%,其余绝大多数担任各地中小学教师或各级行政人员。在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这确实是“雪中送炭”。
1953年以后,国家对宜高的基建投资逐年增加,如:1958年基建投资就等于1950年的20.04倍,学校规模扩大:班数在10~12之间,在校学生保持在450~520左右;教学设备大量更新和添置,1949年有图书1300册,1959年增加到27736册,增加了21.34倍;1949年有教学仪器130件,1959年增加到3841件,增加了28.5倍。解放后十年间毕业学生865人,为解放前“庆高”时期二十多倍。教学质量良好,如1958年有106名学生参加高考,录取大专的100人,升学率达94%。 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宜高师生艰苦办学,教学质量仍保持良好水平。学校规模仍有扩大,1961年上半年有14个班(其中附设初中三个班),学生595人(其中初中121人),教职工60人(其中教师38人)。学制方面:1959年开始实行“一条龙”教学*,开办附小和初中班,不久又实行“九年一贯制”;1961年秋停止招初中班。管理*方面:1958年秋宜山专区撤消,并入柳州专区,宜高下放给宜山县管理;1959年秋,柳州专署将宜高收回,校名为“柳州地区宜山高级中学”,宜高被列为全区重点中学之一。 1962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宜高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上半年,有15个班级,学生612人,教职工64人(其中教师47人)。 1965年河池专区成立,宜高为河池专区所属,校名为“河池专区宜山高级中学”。 “*”中,宜高陷入混乱,各方面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师生惨遭*。1968年秋宜高恢复招生,但所谓的“复课”,语文课上的是“语录”,*课上的是“大批判”,物理课上的是“三机一泵”,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1976年7月,河池地区革委会下令将宜高并入宜山师范,并将宜山师范迁到宜高校址(原宜山师范校址改为河池师专),宜高的教师,一部分并到宜山师范,一部分调入河池师专,其余拨归巴马民族师范。
(三)
1979年,*河池地委、河池地区行署作出决定:恢复宜山高中。
1980年9月,恢复后的宜高第一次招生4个班,学生200人,教职工21人。
1980年11月,河池地区行署决定将宜高迁至地委、行署所在地金城江镇,并更名为“河池地区高级中学”。1981年元月,学校迁到金城江镇。 河池地区高中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中学之一。八一年在金城江落户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不断壮大发展。 当我们从宜山迁到金城江的时候,地区高中的校园是什么景象?面积32亩,到处是刚推的黄泥巴,只有孤零零的两栋楼。一棵树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校园面积扩大了,从原先的32亩增加到122亩,又向西部再扩大14亩,达到120亩,这样,校园更宽阔,各种建筑用地和运动场地,美化绿化地就更加充裕了。 其次,校园建设有了巨大变化。当你坐车来到地高,首先看到的是校门,它是一座具有中国建筑传统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古朴建筑,给人一种地高具有悠久历史的感觉。那金色的琉璃瓦,闪耀出河池地区高中办学的辉煌光焰。走进校园,你算是置身于花园式环境之中了。 学校于1994年投资了40多万元,修建有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有看台,花12万元植上马尼拉草皮,正是绿草如茵,走在上面都想打几个滚。今年春天,地*要求创建花园式单位,我们又投入了9万元,把学校大道的东边,几栋教师宿舍楼前美化了一番,修建标准花坛,种上树木花草,树已绿,草常青,花争鲜艳,使人赏心悦目。 在教研楼前,花了7万多元,树起了一座现代派的不锈钢雕塑,凝望那直冲蓝天的象征性雕塑,使人浮想联翩,欲随那飞旋的彩带飞上宇宙,用我们所掌握的智慧的钥匙去打开宇宙的奥秘。学校中心广场正在美化,设计投入47万元,修建亭台长廊、音乐喷泉、蘑菇亭、花坛,铺上广场砖,它将成为同学们早晚和课余时间读书休闲的最好场所。 自1981年学校从宜山迁来金城江,特别是93年以来,楼房一栋栋地拔地而起。有三栋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楼,共投入700多万元。我们重新装修了两栋教学楼,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大教室12条光管,每个教室4台吊扇,全新的课桌椅。学校有两个电脑教室,一个语音教室。正在安装电脑校园网。已经安装教育卫星接收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一步步地实施。
地高不仅有阔秀美的校园,这里更有高水平的老师。全校有教职员工160多人。其中教师110人。其中高级教师55人,一级教师46人,占90%。师资力量雄厚,我们有一大批知识渊博,工作认真,热爱同学,辛勤耕耘的老师,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夜以继日,教书育人,堪为师表,他们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