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抱桥而亡"出自什么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9: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6 17:34
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 战国时代,九月十一,杭州,断桥畔,尾生站在桥畔,望着桥下的流水,依然是那样的波光粼粼、如同湖面上撒下了无数的碎银。水涨了,那女子也没来,尾生就傻等,一直抱着柱子到水把他淹没掉。唉,呆,当然,这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爱情故事,后人誉为守情有义的典范。
《史记-苏秦列传》中首倡信若尾生:“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⑥,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强兵哉?”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也提到了尾生守信的故事:
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
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sljzxd2008/blog/item/72a626ce90d91a38b600c83d.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6 17:34
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此世到了明朝中叶。这一世就是著名的韦生抱桥而亡,有的又说是“尾生”,不免有些奇怪,不过故事都是一样的。
洛阳地方有个秀才韦懋,夫人陆氏。二人广行善事,直到晚年,方得一子,取名韦燕春。韦父六十三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对陆氏说:“太平庄张秉德,是我挚友,为人疏财仗义,日后你们*,万一度日艰难,不妨前去请他周济。”说罢瞑目而去。
韦父死后,生活日渐艰难。陆氏便于一天带了韦燕春,投奔太平庄。张秉德见*一身孝服,二话不说,便担负起他们的日后生活。从此,韦燕春便在张家家塾读书。
有一日放学后,与同学到野外游玩,韦燕春因贪玩迷失了方向,正在焦急之时,看见东南角上一道红光,原是一座古庙。走入大殿,别无旁人,仅有一个老和尚正在念经。便求老和尚收留一宿。韦燕春食过斋饭之后,老和尚曰:“公子勤学苦修,将来必成栋梁。但有三事嘱咐于你,第一、遇黑即止,晚上不可出门。第二、遇桥即止,不可经过桥下;第三、遇女即止,婚事由母亲做主,不到二十,不可谈情。”韦燕春曰:“谨遵教诲。但不知此地里我家多远?”老和尚曰:“现已更深,不必多问。明早送你回去。”韦燕春也不多问,沉沉睡去。老和尚叹曰:“此子来历不凡,着实可怜,我若渡他*,免受淹毙之苦,又怕玉皇大帝不容,只好仍送他回家。”
第二天,醒来之后,老和尚又嘱咐曰:“昨晚之言,切记切记。”韦燕春满口答应。二人走了一段,老和尚大呼:“你身后有虎!”韦燕春急忙转身,老和尚已经不见,再一看,自己已经到了家门之前。
过得几日,私塾放假。韦燕春又到郊外游玩,一头小鹿被猎人追赶,跑到韦燕春面前,伏地哀号。韦燕春曰:“旁边有一座短墙,你躲在短墙之内,待我救你。”小鹿点了三下头,躲了进去。不一会儿,猎人来到,问:“公子可看到一头小鹿?”韦燕春曰:“看是看见了,可是想你年轻力壮,何不作些其他营生,何必打猎杀生?”猎人曰:“公子有所不知,小人李修,并非猎人,乃是俺娘有病,只想和鹿奶,我只想捉住挤些奶去,若要杀它,早就杀了。”韦燕春曰:“原是孝子。”便唤小鹿出来,小鹿也像是通灵一般,跳了出来,任凭猎人取奶。
转眼已是第二年的清明。韦燕春来到父亲坟前上香。忽然路那边来了一位老者,身后跟着一名二八佳人。此佳人名唤贾玉珍,洛阳贾容村人氏。父亲贾敬文膝下仅此一女,爱若明珠。况且此女四书五经,无所不通,乃是一名才女。
韦燕春、贾玉珍一见钟情,二人便约定蓝桥下相会。到了那一天,韦燕春来到蓝桥,桥下是一条枯干的河沟,平常无水,路静人稀,他就在桥下守候。一直等到三更时分,忽然大雨倾盆,刹那间上游万马奔腾,波浪滔天,山洪暴发,大水汹涌而至,韦燕春死守信诺,不愿离去,于是双手抱着桥柱,溺水身亡。
而贾玉珍因为雨大,难出闺房。自己也是心如焚火。好容易等到雨停,踏着泥泞,寻往蓝桥,往桥下一望,看见有人在下抱着桥柱,唤曰:“韦郎,我来了。”不见答应,走到跟前,定睛一瞧,才发现他面色苍白,已死去多时。贾玉珍抱尸哭曰:“是我赴约来迟,害你丧生。”说罢,乃解下衣带,在桥头自缢身亡。
这个故事中滴尾生绝对不是我们所熟知滴抱住而死滴尾生,抱柱滴尾生是春秋时候的,来源于庄子滴一个故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6 17:35
《庄子·盗跖》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6 17:35
尾生和一位美丽的女子相爱,一天女孩子约他到桥下,尾生早早来到那里等着,不料女孩子来晚了,尾生只好等,等到半夜,河水上涨,尾生怕自己走了女孩来了见不到自己,就抱住桥柱子,最后溺水而死。这个故事叫做蓝桥会,是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的。
电影名《魂断蓝桥》就是源自尾生这感人的爱情故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6 17:36
【资料】七世夫妻的传说
引子:
传说,某年的七月七日,玉皇大帝在天宫大宴群臣。席间,命金童玉女向众仙敬酒。二人敬到南极仙翁面前时,金童一不小心将琉璃杯掉在阶前,打个粉碎;玉女看见金童吓坏的模样,为了安慰她,便向他微微一笑。岂料一切都被玉皇大帝看在眼中,不由大怒:“此地是堂堂天宫,其可乱动凡心?命你们下界投生,七世苦恋,却不得成婚!”于是,太白金星领旨,将二人贬入红尘。
然后,故事开始了……
第一世 金童——万杞梁 玉女——孟姜女
此世夫妻是秦王统一六国,大修长城之时。这世夫妻可是大大的有名。
话说苏州城西善街,有一名万德城员外,夫人金氏。万员外原在楚国做官,亡国之后,虽已是一阶平民,但却心怀故主,常暗中救助亡国遗臣,意图光复大业。夫人金氏,生下一子,取名万杞梁。
在松江府华亭县的孟员外家中。孟员外德隆,夫人陈氏。二人一生行善,却无子,忽诞下一女,自然视若掌上明珠。而且为了怕女儿长不大,于是想将女儿寄个干名给邻居的姜员外。姜员外膝下犹虚,一听大喜,便将女孩收为干女儿,取名孟姜女。
转眼十五六年过去。秦王赢政接到密告,说楚国遗民有个姓万的图谋不轨,不禁大惊。于是下令江南一带,凡是姓万的,一律逮捕。宁可冤枉一万,不可漏网一个。消息传到苏州,哭声镇野,大乱不已。万杞梁情急之下,落荒而逃。逃至华亭地界,误入一花园,那正是孟家花园。孟姜女正在池畔看鱼,一惊之下,香扇掉入池中,而万杞梁二话不说,立马为小姐捞得扇子上来。孟姜女对他由感生爱,相谈之下,认为万公子一表人才,不由得倾心相许。而孟姜女父母看后,也认为万杞梁不俗,当下答应二人婚事。
但是洞房花烛的那天晚上,二人正要共入罗帷,却料不到公差上门,拿住万杞梁。原来赢政已经下令,凡是姓万的,一律发配边疆,修筑长城。万杞梁临行之际,对孟家明言:这一发配,生死不明,不知何年可归,况且二人并未结成夫妇,小姐可以另觅贤婿,不要再牵挂自己。
万杞梁乃一文弱书生,从江苏到山海关,披刑挂具,已经受尽折磨,到了山海关,又要做苦工,怎么承受得了?一病之下,此命休矣!那时修长城,每天都有数百数千劳工死去,谁埋得了谁?尸首往长城一填便罢,万杞梁自然也是如此。
孟姜女远在万里之外,忽得一梦,梦见万杞梁浑身是血,站立床前,唤曰:“小姐,我已身死,尸首藏在长城之内,好不苦也。”孟姜女惊醒之后,放声大哭。次日便辞别父母,亲去探夫。千里迢迢,走到了山海关。但是万里长城,劳工如蚁,何处觅夫?找了几天,毫无音讯,但到了第七天晚上,却做了一梦,万杞梁告诉她:“小姐,我葬在第二城楼西边三尺处。”
第二天,孟姜女备了香烛纸箔,按照梦中指示,来到了第二城楼。就在城下设奠,俯地痛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是整个山海关愁云惨雾,天昏地暗。官民人等,皆来劝解,却是谁也劝不住。哭到第三天黄昏,只听“轰隆”一声,长城崩裂,万杞梁的尸首赫然出现。虽然时隔半载,但是北地苦寒,尸首却是没有毁坏。
孟姜女埋葬了丈夫之后,因她年轻貌美,又因哭夫而轰动全城,便有贪官赵禄要霸占她为妻。孟姜女迫不得已,只好假装答应。却在结婚当日,以头撞柱身亡。现在,孟姜女庙还在山海关北约五公里的山坡上,据说是当年她自杀殉夫的所在。
第二世 金童——梁山伯 玉女——祝英台
这一世乃是七世当中最为著名的。不用详述,相信大家知道的比我还详细。这里只是补充一些细节而已。
此世夫妻发生在东晋王朝时代。梁山伯是浙江省会稽县人,祝英台是浙江省上虞县人,马文才(记得吗,就是那个第三者)是浙江省县人鄞(音银)县人。还有就是祝英台走了之后,梁山伯还在书院读了三年书,这漫长的三年过后,祝英台已经许配给马文才了(梁兄真正是一个书呆子)。再有就是,梁山伯并不是一听说祝英台不能嫁他就马上吐血身亡的。他后来还当了一任鄞县县令,死在任上,葬在城西。而祝英台是在梁山伯死后的第二年才出嫁。彩舟(是舟不是车)经过坟前,忽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眼看要翻船,人人面若土灰。祝英台知道梁山伯阴魂不散,便上岸哭祭,而这时候,梁山伯的坟墓忽然裂开,二人双双埋葬于此。再来的就是通俗的“化蝶”了。(整个补充完,是不是觉得传奇色彩减弱不少?梁山伯几乎要成了一个“不劳而获”者,而最可怜的是祝英台,好像是身不由己殉葬……)
2 【资料】七世夫妻的传说
第三世 金童——郭建中 玉女——王月英
此世夫妻是唐朝第十二任皇帝李适时期。
朝中有一大官郭三义,乃是郭子仪的后代。夫人黄氏,十分贤惠。因为国事日非,便告老还乡。居于浙江杭州,本来无子,但想不到来到杭州,竟然生下一子,取名建中。此子天资聪颖,不足四岁便上学堂;六岁时,四书五经便可朗朗上口;八岁时便可作诗作赋。是一个有名的神童。到了二十岁,老父为儿子物色妻子。但是却无一家合适。某日,父子进香,一老和尚展开慧目,便知道他是金童转世,不能在阳世婚配,便告诉郭老:“令郎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乃是大富大贵之相。但有一事,令郎虽属异相,但鼻准不平,眉下有痕,不能主寿。如不严加管教,恐有意外之变。”父子大惊,称谢而去。
同在杭州城内,亦有一位官拜翰林的王人和告老回乡,夫人李氏,女王月英。但是家境贫寒,且祸不单行。王人和五十岁时,得病身亡,留下母女二人,就在钱塘街上租一间铺面,开了一家胭脂店。不久,胭脂店名声大起,全城皆知。
一天,郭建中到街上游玩,鬼使神差,便来到了胭脂店门前。二人一见倾心。一来二去之后,二人便私定终身,非君不嫁,非卿不娶。
二人私下约定在某天晚上,在杭州城外土地庙里相会。晚上,王母恰好要去姨母家,王月英便一人悄悄出城来到了土地庙。此地乃是荒凉庵祠,风吹雨打,神像腐朽不堪。王月英向神像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二人结为夫妇,他日必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王月英祷告完毕,便等候意中人的出现,但是左等右等就是不来。到了三更时分,大风突起,飞沙走石。王月英下的面无人色。脱下一双绣鞋,放在神台前面,伤心不已:“郭郎,想不到你竟失约,好事多磨,恐怕后会无期。”踉跄而归,回到家中,又羞又恨,即发起高烧,昏倒在床。
郭建中家中那天却正好大宴宾客,父亲介绍他给父执辈认识。熬到了三更,他好不容易脱身,急忙赶到土地庙。但是王月英已经走了,只找到了她的绣花鞋,知道自己失约,不禁大恸。此时“咔嚓”一声,一根旗杆,被风吹断,倒将下来,他虽急忙闪躲,但是已打中肩头。跌倒在地,疼痛难忍,吐出几口鲜血,不省人事。约摸半个时辰之后,才悠悠转醒。叹曰:是我误事,此乃天罚我也。回家后,也生起了大病。
郭建中一病不起,老父求医问神都不管用。过了半月,眼看不行了。郭建中把父母请至床前曰:“孩儿恐怕不久人世矣,只因半年之前,结识一女,名唤王月英,二人私定终身,约定土地庙相会。却因侍宾去迟,她已走矣。孩儿败兴回转,不料行至途中,忽得此病,命在旦夕。”言毕,气绝身亡。
王月英自土地庙回来,病情也是一直沉重。那天中在迷迷糊糊,看见郭建中在云端向她招手,她大呼曰:“郭郎,慢走,等我一步。”又对母亲曰:“女儿今有金钗一枝,折为两段,一半留给母亲,一半女儿带走,以便死后和母亲相会,作为凭证。”话刚说罢,即行断气。
王母以后如何,不得而知。而郭建中的父母却是看破红尘,双双出家修道。郭王二人魂魄在空中相会,化为金童玉女,同*堂,准备四次下凡,做第四世可怜夫妻。
第四世 金童——王士友 玉女——钱玉莲
此世夫妻是在宋王朝时期了。
山西洪洞县丰荣村,有一富翁王正道,夫人周氏。同村又有一富翁钱士珍,夫人*。二人夫人同时怀胎,便指腹为婚。十月期满,王正道夫人生下一名男孩,取名王士友,钱士珍夫人则生下一名女孩,取名钱玉莲。
但天有不测风云。钱玉莲七八岁时,母亲亡故。钱士珍另娶王珊续弦。最初几个月,王氏颇得好评,但是后来便露出后娘嘴脸,对钱玉莲百般*。钱士珍虽然知道,但是行将就木,无力回天,在钱玉莲十八岁那年一命呜呼。
钱士珍死后,王士友上京考试。到了开封府,主仆二人在招商店住下。第二天晚上三更时分,忽听有人敲门。来者乃是一名年轻的*,一身缟素,如花似玉。但是王士友不为所动,使*知难而退。这点功德,经由小鬼报上天庭,给他记了大大一功。因此,三场考罢,王士友高中状元。上殿朝见皇帝赵恒,赵恒见他仪表堂堂,非常喜欢,特降旨留他在京做官(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当时考中的人,按例都是要发放到外地从小官作起的)。王士友只好留下,派家人回山西老家报信。王员外夫妇听闻儿子中了状元,高兴过度,竟然一口气上不来,双双归西。
3 【资料】七世夫妻的传说
王士友接到噩耗,悲痛不已。次日上朝奏明皇帝。皇帝便允他回家料理丧事,安葬完毕,克日回京。王士友赶回山西,披麻戴孝一个月,因有君命在身,不可多留,临回京前,写了一封信给钱玉莲。告诉她,三年孝服期满,再回京完婚。
钱王本是同村,王士友回来奔丧,钱玉莲早已知道,以为他可以把自己迎娶过去。但是左盼右盼,消息全无。再一打听,王士友已经回京。而王士友的那封信也没送到她的手上。因为继母王珊早就有了周密计划。信经过她手,自然撕得粉碎。而那个时代,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可能和外界通消息。
王珊自丈夫死后,难守空闺,便和邻居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伙勾搭上了。二人对钱玉莲白日黑夜的*,就是要她早日归阴,好尽情享受家产。最后,一顿毒打之后,钱玉莲终于受不了了,半夜跑到江边,跪在地上告曰:“父母在上,阴灵有知,前来接你女儿。”又曰:“士友郎君,姻缘本是前订,你在京城,怎知我的苦楚?”言毕,抱着一块石头,投江而死。
而在开封当官的王士友,有一天早朝回府,忽然迎面扑来一阵阴风,阴风中隐隐约约,一个女孩向她招手,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回府之后,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又见那女孩来哭曰:“我是你妻钱玉莲,被继母奸夫*迫,投江而死,尸首在十棵柳树下,求夫君为我申冤。”后来,王士友被皇帝命为钦差大臣,专查此案。王士友到了洪洞县,找到了十棵柳树,果然看见了钱玉莲的尸首,面如生色,全身上下全是鞭伤烙痕,怀中还揣着婚书和绝命书。王士友将继母奸夫抓来,严审之后,斩首示众,为未婚妻报了大仇。但是王士友却因为思念过度,悔恨交加,一病不起了。
这是金童玉女的第四世,也是最可怜的。一对爱得极深的男女,一生竟未曾有一面之缘。可叹,可悲!
第五世 金童——商琳 玉女——秦雪梅
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此世的夫妻已经到了明王朝时期。这一世在黄河流域诸省,相当流传,甚至比梁山伯、祝英台还要出名。河南梆子戏里就有整本的《秦雪梅吊孝》。能把观众看得泪流满面,痛哭流涕。
明朝初期,有一宰相秦童,夫人汪氏,有一女秦雪梅。另有一户部侍郎商荣,夫人孙氏,有一子商琳。秦太师和商大人当着满朝文武百官,割下彩衫为证,将秦雪梅许配给商琳——为的是商家钱财万贯。
新皇登基后,秦商两家都告老回乡。同住在浙江杭州(怎么杭州这么多传说)。秦家住在北门,商家住在太平街。相隔两公里之遥。后来商家数年之间几场大火,将家产烧了个精光。商琳也只好辍学在家。商父便想把儿子送到岳父家读书,也强似在家中受苦。主意既定,二人便去投靠秦家。此时的秦童心中早已不想认这个穷女婿了。便要给商家约法三章:“商琳可以在此读书,但一来伙食费你们自己负担;二来如果不受教训,立刻便走;三来不可对外明言是我女婿。”商父大怒。二人正要吵闹,后堂汪氏将秦太师唤了去,质问他不受然诺。秦太师无可奈何,只好答应商琳在此读书。
但是秦太师老谋深算,便为商琳请了一名伴读——名为伴读,实际却是要负责引诱商琳游玩荒唐。 商琳年少,禁不住*,便胡天胡地了起来。消息传到秦家母女的耳中,心焦似焚。秦雪梅要去对未来的夫婿规劝一番。
秦雪梅来到书房探访,却无一人。乃坐到书案之前,信手翻了翻案头书籍,发现商琳确实腹有才华,文章字字珠玑。正看的津津有味,商琳回来。二人相谈之下,如遇知己,欲罢不能。况且二人又是未婚夫妻,举手投足未免逾越礼教。这时,秦太师却正好破门而入,商琳劣迹斑斑,自然无法抵赖。秦雪梅见父亲进门便羞愧而逃。秦太师暴跳如雷,又兼有了好理由,便当下决断两家亲事一刀两断,商家之人再也不许登秦家大门。商琳只好立时回家,途中想起辜负了父母的教育之恩,心如刀割,一阵眩晕,死在自己家门之外。
商琳死后,秦童虽然高兴莫名。但秦雪梅却是悲痛万分,“商公子,分明是我害了你,我们虽未成婚,但你是我的夫主,为妻的要去焚化纸箔,以尽寸心。”未婚妻祭奠未婚夫,自盘古开天地都未曾听闻,秦府自然又是一番天翻地覆。但最后,秦太师拗不过女儿,只好答应她前去,但要约法三章:一不许穿孝;二不许哭出声;三要有母亲陪同,快去快回。秦雪梅早已暗下决定,便一一答应。
4 【资料】七世夫妻的传说
到了商家,秦雪梅当堂便退下红衫,露出孝服,抱着商琳的尸首哭得死去活来,而且边哭边诉,字字血泪。秦雪梅吊孝完毕,便对母亲说既然到了商家,便情愿守节守身,不再回去。秦母慌了手脚,“这怎么对你父亲交待?”秦雪梅竟然说:“母亲就在我家居住吧,粗茶淡饭,总是有的,不必回去见父亲了。”秦母气愤不已,但却无可奈何。到了七七出殡,合家痛哭,秦雪梅趁人不备,对着灵牌一头撞去,血流如注,香消玉陨。
第六世 金童——韦燕春 玉女——贾玉珍
此世到了明朝中叶。这一世就是著名的韦生抱桥而亡,有的又说是“尾生”,不免有些奇怪,不过故事都是一样的。
洛阳地方有个秀才韦懋,夫人陆氏。二人广行善事,直到晚年,方得一子,取名韦燕春。韦父六十三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对陆氏说:“太平庄张秉德,是我挚友,为人疏财仗义,日后你们*,万一度日艰难,不妨前去请他周济。”说罢瞑目而去。
韦父死后,生活日渐艰难。陆氏便于一天带了韦燕春,投奔太平庄。张秉德见*一身孝服,二话不说,便担负起他们的日后生活。从此,韦燕春便在张家家塾读书。
有一日放学后,与同学到野外游玩,韦燕春因贪玩迷失了方向,正在焦急之时,看见东南角上一道红光,原是一座古庙。走入大殿,别无旁人,仅有一个老和尚正在念经。便求老和尚收留一宿。韦燕春食过斋饭之后,老和尚曰:“公子勤学苦修,将来必成栋梁。但有三事嘱咐于你,第一、遇黑即止,晚上不可出门。第二、遇桥即止,不可经过桥下;第三、遇女即止,婚事由母亲做主,不到二十,不可谈情。”韦燕春曰:“谨遵教诲。但不知此地里我家多远?”老和尚曰:“现已更深,不必多问。明早送你回去。”韦燕春也不多问,沉沉睡去。老和尚叹曰:“此子来历不凡,着实可怜,我若渡他*,免受淹毙之苦,又怕玉皇大帝不容,只好仍送他回家。”
第二天,醒来之后,老和尚又嘱咐曰:“昨晚之言,切记切记。”韦燕春满口答应。二人走了一段,老和尚大呼:“你身后有虎!”韦燕春急忙转身,老和尚已经不见,再一看,自己已经到了家门之前。
过得几日,私塾放假。韦燕春又到郊外游玩,一头小鹿被猎人追赶,跑到韦燕春面前,伏地哀号。韦燕春曰:“旁边有一座短墙,你躲在短墙之内,待我救你。”小鹿点了三下头,躲了进去。不一会儿,猎人来到,问:“公子可看到一头小鹿?”韦燕春曰:“看是看见了,可是想你年轻力壮,何不作些其他营生,何必打猎杀生?”猎人曰:“公子有所不知,小人李修,并非猎人,乃是俺娘有病,只想和鹿奶,我只想捉住挤些奶去,若要杀它,早就杀了。”韦燕春曰:“原是孝子。”便唤小鹿出来,小鹿也像是通灵一般,跳了出来,任凭猎人取奶。
转眼已是第二年的清明。韦燕春来到父亲坟前上香。忽然路那边来了一位老者,身后跟着一名二八佳人。此佳人名唤贾玉珍,洛阳贾容村人氏。父亲贾敬文膝下仅此一女,爱若明珠。况且此女四书五经,无所不通,乃是一名才女。
韦燕春、贾玉珍一见钟情,二人便约定蓝桥下相会。到了那一天,韦燕春来到蓝桥,桥下是一条枯干的河沟,平常无水,路静人稀,他就在桥下守候。一直等到三更时分,忽然大雨倾盆,刹那间上游万马奔腾,波浪滔天,山洪暴发,大水汹涌而至,韦燕春死守信诺,不愿离去,于是双手抱着桥柱,溺水身亡。
而贾玉珍因为雨大,难出闺房。自己也是心如焚火。好容易等到雨停,踏着泥泞,寻往蓝桥,往桥下一望,看见有人在下抱着桥柱,唤曰:“韦郎,我来了。”不见答应,走到跟前,定睛一瞧,才发现他面色苍白,已死去多时。贾玉珍抱尸哭曰:“是我赴约来迟,害你丧生。”说罢,乃解下衣带,在桥头自缢身亡。
这个故事中滴尾生绝对不是我们所熟知滴抱住而死滴尾生,抱柱滴尾生是春秋时候的,来源于庄子滴一个故事
第七世 金童——李奎元 玉女——刘瑞莲
此世是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之际。
有一名李自心,夫人杨氏,逃难到江苏省金坛县新河镇落户。据新河镇半里,又一座山,名叫孤鹜山,上有八节长春之草,四时不谢之花。李自心常来此游山。一天信步走到孤鹜山,山峰好像一堆巨鹜,山下有一石碑,写明:山峰上本有两鹜,某年某月,忽然飞走一鹜,故名孤鹜。循着山径,走到一个山洞,见一群乌鸦喜鹊飞绕洞口,便进洞一探缘故,原来里面有一婴儿,怀揣一纸条:“罪妇张氏,因遗腹生子,不能见谅夫族,无奈抛弃山间,如蒙仁人君子携回抚养,当结草衔环,以报大德。”李自心把婴儿抱回,起名李奎元。
李奎元日渐长大,一日,杨氏曰:“你父亲本是河南人氏,只因闯王造反,逃难到此,如今二十年矣,而天下仍是大乱,我们年纪已老,恐难见到太平盛世,你母舅无后,他日也要你养老送终。”李奎元曰:“母舅名何?现居何处?”杨氏曰:“名叫杨砚卿,可能仍在洛阳教书。”李奎元曰:“既然如此,待我去洛阳接他来金坛和我们同住,岂不甚好。”杨氏大喜。
洛阳乃繁华大城,谁会知道一个无名小卒?探听了两个月,仍是毫无音讯。一日,李奎元早饭后仍是照惯例上街探听。却见到告示说洛阳王家滩的刘家政员外“奉旨彩楼相婿,抛球择配”。这刘家政曾做过明朝宰相,生有一女,名叫刘瑞英,长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因为才貌双全,更难找到如意郎君,一拖就是几年。于是刘家政就与夫人商议要抛绣球择婿,求天做主。
到了抛绣球的那一天,台下人山人海,喧嚣沸腾。中午时分,只听三声炮响,一名千娇百媚的小姐碎步走出,将一个绣球抛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中了李奎元。刘家政见李奎元一表人才,家事宜可,便立马迎接回府。刘家政吩咐把姑爷留在西厢安歇,住了三朝期满,选了黄道吉日,即可成亲。
成亲当日,二人刚入洞房,就见火光冲天。原来那些没被绣球打中的人听说中球的竟然是一名外乡人,愤恨不平。便约定在入洞房的那一天,要火烧相府,以泄不平。一场大火下来,刘家政夫妇以及李奎元这对新婚夫妇统统烧死在火窑之中。而当时在一片瓦砾焦土中寻找,只见新婚夫妇衣裳未脱,却紧紧抱在一起。
李奎元、刘瑞英死后,魂魄仍化作金童玉女,*向玉皇大帝覆命。经过两千年的苦难,终于完结了这桩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