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23: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5
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科技洪流中,计算机网络的世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大巨头如IBM和Novell,以及标准化组织OSI和TCP/IP,共同推动了技术*与设备的百花齐放。这些协议和标准的划分,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上层的逻辑数据世界(如IEEE 802的局域网)与底层的物理数据传输(如FR、HDLC、ATM的广域网)。
OSI模型,1984年由ISO提出,为我们揭示了数据传输的七重奏:物理层承载着比特的跳跃,数据链路层,如以太网,负责帧的传递,网络层赋予数据逻辑地址,传输层则确保数据的无缝流动,会话层掌管通信的有序对话,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与转换,而应用层则直接服务于终端用户,如同贴心的看护。相对应的,TCP/IP模型则更关注于逻辑数据的路径规划,其核心在于网络层与传输层的默契配合,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终端服务。
数据的旅程就像一场精心包装的演出,从应用层开始,逐层传递,每个层次的PDU都承载着独特的信息。例如,TCP数据段紧随其后,IP数据包随后登场,而数据链路层的主角则是那承载信息的神秘面纱——数据帧。以太网帧的形态有两种,DIX v2和IEEE 802.3,它们各有其特色和适用场景。
在数据链路层的舞台上,以太网帧是关键角色。Type字段决定着它的命运:若小于等于1500字节,它可能是IEEE 802.3的精灵,若大于1536,则是Ethernet II的优雅化身。前者承载着IP或ARP信息,后者则通过Length字段来识别LLC/SNAP数据,DSAP/SSAP则决定了帧的种类,如Netware-ETHERNET、ETHERNET_SNAP或纯粹的802.3标准。
MAC地址,如同每台设备的身份证,由全球唯一的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构成,是帧传输中的导航灯。以太网利用MAC地址进行单播或多播通信,确保信息精准送达目的地。
数据帧的传输,就像一场精确的舞蹈,基于MAC地址,数据被编织成比特流,在物理介质上优雅地飞舞。MAC地址的结构中,前24位OUI由IEEE分配,后24位则由制造商赋予独特标识。
发送和接收,如同戏剧中的对话与回应,数据帧通过单播方式,定向发送给特定的接收者,而广播和组播则提供更灵活的通信策略。广播MAC地址(FF:FF:FF:FF:FF:FF)虽然覆盖广泛,但可能造成带宽浪费,而组播(第8比特为1)则能精确指向目标群体,效率更高,不打扰其他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