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练习,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3 13: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1:45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需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这4门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根据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文学(1937-1949)。
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的名词解释吧!
1.太阳社
答:太阳社是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于1927年冬在上海发起成立的现代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非、殷夫、任钧等,这些主要成员大都是*党员,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在文学主张和创作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太阳社积极倡导*文学,宣传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创作中努力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斗争,对左翼文*动有很大影响。先后出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编有《太阳社丛书》。1929年底自动解散。
2.左联
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3.*文学论争
答:*文学论争是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4.文艺大众化运动
答: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5.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答: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6.普罗文学:
答:1928-1930年*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时期和*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家在*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7.两个口号论争
答:两个口号论争是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8.华汉《地泉》及重版
答: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9.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是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概念就是合理的。
10.民族主义文学:
答: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 “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我们就练习到这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1:45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需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这4门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根据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文学(1937-1949)。
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的名词解释吧!
1.太阳社
答:太阳社是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于1927年冬在上海发起成立的现代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非、殷夫、任钧等,这些主要成员大都是*党员,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在文学主张和创作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太阳社积极倡导*文学,宣传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创作中努力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斗争,对左翼文*动有很大影响。先后出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编有《太阳社丛书》。1929年底自动解散。
2.左联
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3.*文学论争
答:*文学论争是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4.文艺大众化运动
答: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5.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答: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6.普罗文学:
答:1928-1930年*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时期和*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家在*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7.两个口号论争
答:两个口号论争是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8.华汉《地泉》及重版
答: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9.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是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概念就是合理的。
10.民族主义文学:
答: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 “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我们就练习到这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1:46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需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这4门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根据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文学(1937-1949)。
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的名词解释吧!
1.太阳社
答:太阳社是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于1927年冬在上海发起成立的现代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非、殷夫、任钧等,这些主要成员大都是*党员,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在文学主张和创作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太阳社积极倡导*文学,宣传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创作中努力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斗争,对左翼文*动有很大影响。先后出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编有《太阳社丛书》。1929年底自动解散。
2.左联
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3.*文学论争
答:*文学论争是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4.文艺大众化运动
答: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5.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答: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6.普罗文学:
答:1928-1930年*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时期和*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家在*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7.两个口号论争
答:两个口号论争是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8.华汉《地泉》及重版
答: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9.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是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概念就是合理的。
10.民族主义文学:
答: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 “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我们就练习到这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1:46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需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这4门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根据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文学(1937-1949)。
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的名词解释吧!
1.太阳社
答:太阳社是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于1927年冬在上海发起成立的现代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非、殷夫、任钧等,这些主要成员大都是*党员,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在文学主张和创作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太阳社积极倡导*文学,宣传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创作中努力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斗争,对左翼文*动有很大影响。先后出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编有《太阳社丛书》。1929年底自动解散。
2.左联
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3.*文学论争
答:*文学论争是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4.文艺大众化运动
答: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5.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答: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6.普罗文学:
答:1928-1930年*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时期和*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家在*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7.两个口号论争
答:两个口号论争是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8.华汉《地泉》及重版
答: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9.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是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概念就是合理的。
10.民族主义文学:
答: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 “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我们就练习到这啦!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1. 文学史是记载和解释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的学科。金一对文学史的理解是,通过阅读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他感叹古人所谓的“著书”实际上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2. 鲁迅在致王冶秋的信中提到,编写文学史应该以时代为线索,而一般的文学史则通常以文章的形式和风格为纬线。3. “文”...
考前练习,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根据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文学(1937-1949)。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的名词解释吧!1.太阳社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精讲
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如下:中国现代文学常被称为新文学(相对“五四”运动以前的旧文学而言),其实质是指符合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利益、反帝反封建、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是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向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担负的任务:1、研究现代文学的主流如何从反封建...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名词解释
文学史的解释记载 论述各个历史时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及作家作品的 著作 。 金一 《文学观》:“吾读五千年祖国文学史,而叹古之所谓著书者,著他人之书而已。”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史总须以时代为经,一般的文学史,则 大抵 以 文章 的形式为纬。” 词语分解 文的解释 文 é 事物...
汉语言文学自考必备,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现代文学史常考的名词解释吧!1.问题小说答: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是什么?
现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广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每个时期文学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这其中,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以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有:1、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
现代文学史串讲笔记(自考复习用)
名词解释 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