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否定之否定原理分析中国专制的形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31 15: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3 20:46
专制主义形成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发达的专制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地理条件与农耕文明结合的产物。农耕文明的生存基础〔主食〕是粮食,粮食的来源不外乎两种途径:耕种或购买。中华文明〔这个典型的农耕文明〕起源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北方的蒙古草原、西方的沙漠、帕米尔青藏高原、东方及西方广阔的大海都不适于农耕文明生存。而在这些地区周围,在中华文明商业力量能达到的范围内,没有一个能为中华文明提供大量商品粮的农耕文明。〔by the way,与之相对照的是欧洲南方有埃及、两河流域〕所以中华文明只能通过自己耕种来获取粮食。
大凡农耕文明的起源形态,都是分散的。在封闭环境中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所以有了周代以前的许多部落以及春秋战国的分裂。这些分裂的政权用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的文明形态。如有机会,他们也乐于从别国抢掠一些土地、人口和财粮。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自己的土地己渐渐不够用了,于是他们互相争夺土地,互相兼并。最后总会有一个强权领有这个封闭环境里的全部耕地〔历史选择了秦〕这个农耕文明的强权当然只对耕地感兴趣,所以无论是秦皇汉武,当扩张到没有耕地的地方时,侵略的脚步就会STOP。这也就难怪秦皇汉武们没有越过帕米尔高原去征服中东,越过大海去征服日本、美洲。秦皇汉武们征服的范围就是这个封闭环境里的全部耕地。
所以,中华文明的生存条件就是对这个封闭环境里的全部耕地的牢牢的控制。因为只有牢牢的控制住这个封闭环境里的全部耕地,才能采取强制施,“以农为本”提高生产力,生产出足够中华文明生存的粮食〔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历代统治者如此重视农业生产〕。如果一旦分裂,一些有利于发展商业的地区〔如闽、南汉、南唐等〕会更加重视发展商业,而农业生产这种关系于中华文明生存的产业或许会不为割据统治者所重视。这种状况是对整个中华文明有害的。因此,中华文明不允许这个封闭环境发生分裂。
然而,分散、分裂、自己自足是农耕文明的潜在根性。长期以来,中华文明的不允许分裂与农耕文明分裂的潜在根性作着艰苦的斗争,所以出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表象。生存的本能的力量,支撑著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在这场斗争中渐渐占得上风。其表现就是明清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加强和中国统一大趋势的出现。
在欧洲,由于南方有埃及、两河流域这些产粮区,欧洲农耕文明的粮食来源比中国多一个:购买。所以欧洲不需,也不必统一,同时也有条件发展手工业品来换取粮食,这样,欧洲农耕文明的手工业、商业都有比中国强的可能。最后使资本主义能在欧洲农耕文明的土壤上发展起来。欧洲的统一趋势完全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与中国的统一大趋势完全是不同的本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以上定义和解释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论述,并且"发展"这个概念已经包含变化的方向(即向上)。
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