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的来历?"端午节"来历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9 03:5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10:38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每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歌声,都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是你是否知道这“六一”节的来历?是否知道当年确定儿童节的时候,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少年儿童在战争中被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来历说法很多,刚才提到了一些端午节来历,现在提供端午节来历的一些其它说法: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来历的其它说法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对端午节的来历,一些学者则有另外的看法。闻一多先生撰文指出,端午节举行龙舟竟渡和吃粽子的习俗,都与龙有关系,端午节其实是龙节,是纪念龙的特殊节日。<BR> 还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之说。据《论衡》、《后汉书》等古籍记载,民间素有“不举五月子”之说,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据说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其父不让家人抚养,将其抛弃,都因他生的不是时候,成了俗忌之日的牺牲品。孟尝君死时,屈原肯定还健在,因此,把五月初五作为恶日纪念,显然与屈原无关。另外,艾蒿、菖蒲都是草药,挂在门上用来消灾似比较合乎情理,至于说为屈原招魂似显得迁强。<BR> 当然,不管怎么说,一提到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屈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10:44
儿童节的来历 :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如何提供儿童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
1925年8月,世界5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发表了爱护儿童、保障儿童福利的宣言。
关心儿童的各国代表,对于救济贫苦的儿童、避免让儿童从事危险的工作,以及怎样养育儿童等问题,纷纷提出建议。
大会结束后,各国政府先后订立儿童节。一方面借以鼓励儿童,让儿童感到幸福、快乐,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人士重视与爱护儿童。
每当儿童节来临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那一张张笑脸,那一阵阵歌声,都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中国曾于1931年将儿童节定在每年4月4日。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民间最流行的叫法是“五月节”和“棕子节”。
为什么叫端午节呢?原来,“端”在这里就是开始、开头的意思。“五”和“午”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古人认为,“五”是阳气始盛之数,因此五月的第一个逢五日就叫“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体现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的情景,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10:40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
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
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
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
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
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
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
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
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
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来历说法很多,刚才提到了一些端午节来历,现在提供端午节来历的一些其它说法: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来历的其它说法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对端午节的来历,一些学者则有另外的看法。闻一多先生撰文指出,端午节举行龙舟竟渡和吃粽子的习俗,都与龙有关系,端午节其实是龙节,是纪念龙的特殊节日。<BR> 还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之说。据《论衡》、《后汉书》等古籍记载,民间素有“不举五月子”之说,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据说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其父不让家人抚养,将其抛弃,都因他生的不是时候,成了俗忌之日的牺牲品。孟尝君死时,屈原肯定还健在,因此,把五月初五作为恶日纪念,显然与屈原无关。另外,艾蒿、菖蒲都是草药,挂在门上用来消灾似比较合乎情理,至于说为屈原招魂似显得迁强。<BR> 当然,不管怎么说,一提到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屈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10:38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每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歌声,都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是你是否知道这“六一”节的来历?是否知道当年确定儿童节的时候,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少年儿童在战争中被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目前,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权益。联合国1990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我国是参与制定国和签约国之一。在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的同一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对维护少年儿童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切实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中国立法、司法、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分别设有负责妇女儿童保障的立法和监督机构。国务院下设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儿童权益的保障工作,为儿童办实事。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
端午节的本来面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唐朝诗人文秀写的《端午》诗,说明唐朝时人们就已经把屈原和端午节挂上了钩。屈原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后,端午节就变成了一个纪念性的节日。省民俗学会理事、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百灵说,在屈原走进端午节以前,端午节实际上是个与农事有关的时令节日。
五月是收麦与种稻的时节。按照古人的风俗习惯,有了收获后就要准备酒肉祭祀土谷之神,在对上天恩德表示感谢的同时,也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麦收后还盼秋季有个好收成,而此时北方偏旱,庄稼生长非常需要天降甘霖,所以许多地方在举行祭祀活动的同时,还要举行祈雨仪式。
后来,这个时令节日被阴阳家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驱邪避灾的意味逐渐浓厚起来,并衍生出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当纪念屈原等传说与端午节联系起来后,阴阳之说淡化为固定的风俗被保留下来。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和节日意义的演变,端午节早已被种种传说所包裹,其原意则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端午节的风俗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最早见于汉代的记载。从这些记录来看,过端午节的目的要么是“除毒气”,要么是“辟兵及鬼”,要么是“益人命”,这些说法都把五月初五作为祈福避灾的节日。
-
五月邪毒从何而来?这还得从阴阳家的观点谈起。在古代阴阳家看来,五月是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际,不可不慎重对待。《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了这一观点,而且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相沿袭的“仲夏祈禳仪式”。虽然各个朝代祭祀的方式和用品不一样,但都认为五月是阴阳二气交替之时,所以才要举行仪式祭祀。
阴阳学说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气候、农事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中国南北气候有相当大的差异,但五月均是一年之中的气候转换期。此时南方进入梅雨季节,而北方则往往天旱少雨。在这个特殊时节人们容易得病。古时医疗条件差,人们也缺乏科学知识,往往很情绪化地看待这个特殊的时节,所以就把五月当成“恶月”,认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多禁忌”。人们通过举行祭祀仪式,以防阴阳二气转换之际人体受到侵害。
这种忌讳后来就被“扩大化”了,以至古人把五月初五看作“毒日”,认为这天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会克父母。大家都知道“春秋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恰巧生在五月初五。他的母亲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妾,他出生时父亲田婴已经有了40多个孩子,再多个孩子想必对田婴来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让他大惊小怪的是这个孩子是五月初五出生,被认为会克父,所以他就无情地要把这个孩子扔掉。田文的母亲表面上答应了,但暗地里还是把孩子养了起来。后来,田文长大了,就再也遮掩不住了,儿子总得跟父亲见面!
-
田文见到父亲后,田婴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五月初五生下的孩子长到门楣高时,男克父、女克母。田文就对父亲说,把门楣增高,高到孩子长不到的高度,那还怎么克父呢?田文一席话说得田婴哑口无言,他只好接纳了这个儿子。后来,正是这个田文,凭自己的能力让父亲对他刮目相看,最后继承了家业。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孟尝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端午节的忌讳风俗已经比较普遍。
五月的种种忌讳,汉代以后愈演愈烈。民间传说“五月盖屋人头秃”,官场则称“五月到官,至死不迁”,这些忌讳已经是太离谱了。
人物传说登上节日舞台
端午节的传说是如何与众多的人物挂上钩的呢?其实,时令节日与当地人物有关联,使自然现象与历史相结合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本是节日风俗中的常见现象。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在汉代成为国家祭祀典礼之一。国家重视的事情,自然就很容易得到推广并兴盛起来。魏晋以后,官方不再搞这一套了,但习俗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老百姓接过端午节的接力棒,而且庆祝之风在民间越来越盛,一些为群众所敬爱的地方人物也被演绎进了端午节,这就出现了一批和端午节有关的人物传说。
魏晋以后,一些文人把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传说记载下来,其中有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如《北堂书钞》记载:“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有东晋虞预《会稽典录》记载的曹娥救父的故事。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如《荆楚岁时记》记载“事在子胥,不关屈平”,称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化为波涛之神的传说。还有关于陈临的记载,《初学记》卷四引《后汉书》曰:“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虽然古代各地都有和端午节有关的传奇人物,但记载都比较零碎,只有关于屈原的记载最为详细。在《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中,有关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不仅情节非常完整,而且时间、地点、人物都“言之凿凿”,并与五色丝、角黍、龙等传统的节日用品和象征拉扯到了一起。
有趣的是,尽管各地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各不相同,但这些人物都深受百姓爱戴。中原地区的介子推,荆楚地区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他们都是忠心耿耿却落得个悲惨结局,因而赢得百姓的敬重与同情。
刘百灵认为,端午节的传说,出自古代中国的中原、长江中游与长江下游三个地区,中原、荆楚、吴越三地的端午传说分别与本地人物相联系,表明这三个地区的端午习俗的形成是相对独立的,彼此间的交融,是在习俗形成以后才开始,所以才出现了这些形态完整而主角各异的传说。这三个地区的百姓都以农业种植为生,既秉承着中原、荆楚、吴越三地存在差异的古老文化传统,又在交往中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屈原版本”脱颖而出
在众多的人物传说中,屈原之说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影响且广为流传的端午节人物传说版本?历史变迁在此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晋末年战乱,大量中原人被迫南迁,其中不少是京都洛阳的仁人志士。离开故土沦为异乡客,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随着历史前行,神州大地经历了东晋及南北朝的时代变迁,南迁的中原人的后代渐渐接受了南方乡俗,但爱国情怀并不会随风而去,相反却在一些志士仁人的心灵深处化为难以解开的情结。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也使他们对爱国志士产生敬仰之情,与他们的所作所为产生了共鸣。
不管是屈原还是介子推、伍子胥,都是汉代以来人们十分敬仰的忠臣。但这3个人中,后两者全是靠后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屈原除了有人来讲述他的故事外,他的一篇篇传世之作,也把自己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诉说了自己的忠诚与愤怒,还反复抒发着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其情之深足以让每一个爱国志士感动。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力量,使他的形象盖过了介子推、伍子胥等人,成为深受人民爱戴并广为传颂的英雄人物。
怀着亡国之恨的中原人南迁到屈原故地后,必然会对屈原的遭遇有更深的理解与同情,也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把中原的端午节习俗与当地习俗结合起来,并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借助屈原来寄托他们对故土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些自觉不自觉的行为,使得屈原的形象越来越突出,而介子推、伍子胥、陈临等人则悄悄地退出了端午节的历史舞台。
节日习俗的文化魅力
端午节有关屈原的传说,随着国家统一步伐的加快,逐渐由南向北传播,最终占居了端午节的“统治地位”。
唐代以后,端午节又从民间回到了宫廷。当时宫廷中也开始举行端午节庆祝活动,其中还加入了很文雅的君臣赋诗和赏赐衣物等内容。在官方的影响和组织下,民间的端午节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其中还包括颇有声势的歌舞表演。
北宋时端午节庆祝活动更加隆重。官方举办活动时,不仅给大臣赏赐朝服,而且“学士院端午节前一月撰皇帝、皇后、夫人阁门帖子,送后苑作院用罗帛制造,及期进入”(《岁时杂记》)。屈原的形象与端午节节庆装饰一起出现在宫门上,其忠君爱国的精神再度受到称赞。唐宋之后,端午节的原始意义逐渐湮灭,介子推、伍子胥等人与端午节的传说已被忘却,人们想到的只有屈原了。
作为民族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魅力与民族精神也在快乐的节日里延续并传播。随着华夏文明的足迹不断向外延伸,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在东南亚一带及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端午节在韩国、朝鲜、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华人和当地人所喜欢的节日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端午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了,这表明华夏文明充满魅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10:47
儿童节的来历
每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歌声,都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是你是否知道这“六一”节的来历?是否知道当年确定儿童节的时候,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少年儿童在战争中被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目前,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权益。联合国1990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我国是参与制定国和签约国之一。在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的同一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对维护少年儿童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切实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中国立法、司法、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分别设有负责妇女儿童保障的立法和监督机构。国务院下设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儿童权益的保障工作,为儿童办实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河�紊袼怠4怂党鲎远�骸恫芏鸨�贰4呵锸蔽夤�页嘉樽玉愫�┒�乐�螅���紊瘢�廊税Ф�乐��视卸宋缃凇?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端午节"来历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来历说法很多,刚才提到了一些端午节来历,现在提供端午节来历的一些其它说法: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来历)是什么,诉求答案
4月23日,是土耳其的“国家主权及儿童日”。这个节日来自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1920年土耳其国民大会的召开日期。1929年,根据儿童保护组织的建议,这一天被定为儿童节。从1986年起,土耳其政府开始在4月23日庆祝国际儿童节。泰国 泰国的儿童节在一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欧洲 德国 在冷战期间,东西德国在儿童...
61儿童节来源于什么
一、第一种说法:最早过六一儿童节的国家是土耳其,他们在1920年就开始了。1925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瑞士等54个国家共同召开了主题为“让孩子们更幸福全球会议”。之所以把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一种说法是1925年,中国驻美国的总领事曾在旧金山领着一些中国孤儿庆祝端午节。那一年的端午节刚好是6...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是: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儿童节是怎么由来的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简短介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每个节日来历和命名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比如说端午节,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屈原而设立的,而清明节则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和诸多节日一样,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设立的背后也有着一个让人很痛心的故事,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利迪策惨案”。儿童节的...
儿童节的由来,传说,习俗
由来:六一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但谁想,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如此悲伤—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
2022六一儿童节的风俗_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六一儿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春节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花朝节(二月十三-二月十七)、 清明 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除了上面的这些节日之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
六一儿童节什么时候成立的,六一儿童节的来历是什么
六一儿童节是1949年11月创立的。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巴西的儿童节在8月15日,这一天正好也是巴西的“全国防疫日”。所以,每到这个日子,各地的医生们都要为孩子们看病,还要给5岁以下的儿童...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二战之后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决定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