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30 02: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30 01:57
毕竟用一生的时间塑造一个角色,这对当下影视表演行业的意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就能解决得了的。这是六小龄童老师一生的荣光,现在,成为其最大的问题所在。
创作者的失落在于,当一个作品诞生之后,其解释权已经不属于创作者,而归于那些阅读、观看他的人。一个经典的角色也是如此。如果这角色不具有被时间多元化的属性,那么他就应该被更富于时代性的形象取代。即便他是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猴子。
所以,在已经存在了的孙悟空面前,就连亲爹吴承恩也没有权利规定,观众或者是读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孙悟空。作为一个饰演者,六小龄童老师,更不能。这种饰演,只是那个时间点里的一次彼此成就,不是独家代言,更不是终生占有。
按照六小龄童老师的逻辑线索,马龙·白兰度之后,是不是就不应该再出现艾尔·帕西诺版甚至是安迪·加西亚版的教父?这是一个多令人熟悉又多令人愤恨的逻辑啊。记不记得六零后怎么说七零后完蛋,七零后又怎么说八零后脑残的了?记不记得那些“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这些词汇,是怎么出现的了?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六小龄童对孙悟空的爱,但对不起,这种爱,泄露着某种危险的气息。一般而言,杀死一个艺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恨,在人类语言的基本框架内,这一点似乎不用过多解释。恨让这种艺术可以是任何形状,但就不是艺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