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儿童的人格教育》| 良舟工作室解读~转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4 19:5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0 07:05

关于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关于本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帮助*了解儿童心理、塑造儿童人格的经典著述,自出版以来,在全世界父母、教师和孩子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

核心内容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揭示了儿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机制,解答了孩子是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出反应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消减自卑感和如何追求优越感的。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解读孩子行为后面的心理动机,进而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面对成长的挑战。

现代发展心理学已经证实,在儿童大概5岁左右,人格就已经完成了基础构建,之后,整个人生的发展只不过是在这个人格模式上的重复和调整。儿童期人格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因此,儿童的人格教育对每对父母、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意义重大。

我们本期要讲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是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帮助*了解儿童心理、塑造儿童人格的经典著述,自出版以来,在全世界父母、教师和孩子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本书里,阿德勒揭示了儿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机制,解答了孩子是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出反应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消减自卑感和如何追求优越感的。

在本期的音频里,我将按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部分,人格的统一性以及四种主要生活风格;第二部分,“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第三部分,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第一部分

先说第一部分,人格的统一性以及四种主要生活风格。

通俗地讲,心理学里的“人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且相对固定的个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现的态度、行为可能会不一样,但在这些不同的行为表象的后面,作为个体的那个真实的“人格”,也就是俗话说的“个性”,是始终稳定,且具有明显倾向性的。

一般说来,人们习惯认为,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子,是因为他遇到了什么事情。但阿德勒提出,人格的构建基础,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的。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理念和行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

同样的一件事情,甲这么看,似乎很有道理,乙与甲的意见完全不同,似乎也能很有道理。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看到的事实部分来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寻找自己的最佳方案,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个性模式,也就是人格基础。阿德勒的这个理论在现代心理学界也已经被公认,并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之一。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经过了自己的主观加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和错觉,因此,个体心理学认为,对于个体行为的解读,一定要与这个人的生活背景相关联,才能客观评估这个个体的人格倾向。结合他的人格倾向,才能洞察具体行为背后真实的心理动机。对于儿童尤其如此,儿童的每个行为活动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儿童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阿德勒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格的统一性”。

在面向儿童的教育中,阿德勒提出的这个概念,对于解读儿童的行为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阿德勒之前,心理学界没有“人格的统一性”这种说法,很多心理学流派都是根据单个行为来做心理诊断,人们习惯把某种行为当成特定的心理表达,似乎这个行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然后按照某个模板对这个行为做出公式化的解释,再相对应地采取公式化的解决方案。

这类理论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中依然被广泛运用,对儿童心理缺乏了解的家长和老师特别信赖这种处理方法,以为“管教孩子”的诀窍就在于掌握一些按钮似的开关技巧,一按这个按钮,就打开或者关上孩子的某个行为,因此网上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孩子早上不起床怎么办”的便捷答案。但是事实证明,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来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剧孩子的错误认知,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比如,一个从小在家受宠的独生子,到了学校后就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上课捣乱,捉弄同学,等等。如果按照单个行为来做推理,孩子不能完成作业,就可能被认为笨,上课捣乱就可能被认为是挑衅老师,捉弄同学就可能被认为心怀恶意,品性不良。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学校就应该对这个孩子严加管束,管束不了就只能要求家长领回去,不许孩子到学校上学了。

可是,如果我们以阿德勒“人格统一性”的理论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了。

孩子之所以有这些问题,是因为他的能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是一直处在一个婴幼儿、被照顾的状态里,因此缺乏独立的能力,所以到学校后,他也不知道如何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包括不能自己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他又习惯于被关注,需要随时随地有人注意他,当感觉被忽略的时候,他就以不守纪律,捣乱,捉弄同学这些令人讨厌的方法寻求引人注目,哪怕因此引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实际上,这个孩子所有不当行为的根源,是在于他有一个错误的人生目标:他在学生的年龄,却希望像婴幼儿一样被无微不至地照料。

理解了“人格统一性”的理论,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学校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不是要去制止和惩罚孩子的行为,而是给予他理解和鼓励,帮助他逐步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帮助他用正确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争取自己的存在感;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年龄和成长的需要,正确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惩罚,而是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才能让孩子有勇气去改变,逐渐成长。

按照阿德勒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属于比较典型的“索取型”。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成长到5岁左右,他的内在人格就基本定型了。不同类型的人格,会外显为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

一、支配-统治型。这是特别霸道的一个类型,对身边的人有强烈的支配和统治*,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体现自己的强大和自身价值。这种类型的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索取型。与支配-统治型相比,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他们更习惯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而很少自己努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回避型。这种生活风格的与索取型有一点相似,就是同样不去面对自己生活里的问题,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社会利益型。这种生活风格的人能真实自信地面对生活,勇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善于与别人合作,他们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会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认为最合格的社会公民。这种类型的人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氛围友善开明,家庭成员间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在上述四种生活风格中,阿德勒认为只有第四种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是正确和适当的;前三种都是适应不良或错误的。这三种生活风格的孩子,都可能成为问题儿童。

好了,以上是我们第一部分的内容:阿德勒“人格的统一性”理论与四种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每个行为都是儿童整个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儿童的生活风格分为四类: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只有社会利益型才是健康的,前三种生活风格的孩子都可能成为问题儿童。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道理在孩子的成长中也适用。健康的孩子都是相似的,有问题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不过儿童的成长自有其规律所在,因此阿德勒总结出了产生问题儿童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理因素或家庭环境让孩子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感本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人自出生起,就本能地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强大和完善,也就是追求优越感。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呢?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够完美,这就形成了人的自卑感。为了消减自卑感,我们才追求优越感,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如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它们同时存在,是个体追求不断优化、不断趋近完美的动力源泉,也是驱动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生命发展的动力”。

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各种行为也贯穿着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经历中,导致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儿童与*相比,处于体型和力量上的劣势;而在儿童之间,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体缺陷,外貌、体格的差异,兄弟姊妹之间的竞争,贫穷,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这些都可能引发儿童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同时,这些感受又会形成对儿童的心理刺激,让他采取行动,努力去争取平等地位,试图通过获得优越感而消减自卑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是自我感觉脆弱的儿童为了躲避自卑感,常常会用错误的方式来争取优越感;二是家长不恰当的引导也可能把孩子带入过度追求优越感的误区。

我们先说说孩子方面的原因。被自卑感困扰的儿童往往看上去缺乏勇气,为了消减自卑感,有些孩子采取自暴自弃的方式,有些孩子则用捣乱、不合作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应该完成的事情,坚信自己一定做不好。这些孩子为了避免做错事情被嘲笑和批评,他们宁愿什么都不干,或者躲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尽量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这些孩子有可能形成索取型或回避型人格的问题儿童。

而另外有些孩子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就会用矫枉过正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这样的孩子会显得特别野心勃勃,对优越感的过度渴望会让他产生嫉妒心,对竞争对手表现出恶意和仇恨,甚至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犯罪特征,比如,伤害或诋毁对手。这样的孩子往往摆出一副挑衅的架势,随时准备和他想象中的对手搏斗。于是这些孩子就可能形成支配-统治型人格。

在“用不恰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这个问题上,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之一。如果家长过分期望孩子出人头地,并因此过度鞭策孩子,基于孩子希望获得父母赞扬的天性,孩子会全力以赴,努力去达到父母的期望,但这些超过孩子正常能力范围的标准,会带给孩子巨大的身心压力。时间一长,孩子或者因为无法达到目标而自暴自弃,或者因为要竭尽全力而精疲力竭,形成身心创伤。

而且,对孩子施以过高期望的家长,往往习惯将孩子与其他孩子去做各种对比,渐渐地,孩子也会受家长影响,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在“超越别人”上。当他们获得竞争胜利时,他们会时刻提防同伴;而当同伴取得成功或得到赞扬时,他们往往恼怒不已。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些孩子都无法享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学会与别人合作,很难形成健康的社会利益型人格。

无论是因为孩子本身还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而形成强烈自卑感的孩子,如果不予以矫正,他们都将一直活在别人的评判中,渐渐失去对自我的主导。

对于明显自卑,或用捣乱、不合作等方式来掩饰自卑感的孩子,矫正的首要前提是对他们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通过鼓励他们,与他们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让他们相信完全可以通过勤奋、毅力、练习去获得自己向往的一切。我们有必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勇气和坚持。这样,孩子才不至于丧失信心而放弃努力。

对于过分野心勃勃,对自己过高期望的孩子,建议家长和老师不要强调孩子行为的最终结果,而应该重点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我们需要反复向孩子强调,每件事情都去与别人比较毫无意义,引导孩子从学习本身,而不是从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快乐。帮助他们看到每个人的长处,逐步改变他们蔑视别人的习惯。这些孩子同样需要理解与鼓励,这样才能让他们与环境、与生活达成和解,并最终将用于竞争的力量转向与他人合作。

而对于给孩子过高期望的家长,阿德勒建议他们不要去训练孩子的野心,而要去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勇气和自信。

儿童生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克服自卑和追求优越的方式是影响儿童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如果能引导儿童用正确的方式来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儿童的成长将变得顺利很多。

产生问题儿童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父母或主要养护人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溺爱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对孩子过于顺从。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家庭或隔代抚养中尤为常见。

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表现为不设*地给予孩子各种礼物、特权,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剥夺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让孩子像皇帝一样,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无视他人的权利,变得自私自利,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而且富于攻击性。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索取型人格和支配-统治型人格的结合体。

这种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并不能让孩子快乐,因为没有正当的途径让孩子应对挑战,提升能力,孩子会在这种寄生虫式的生活中变得消极、被动,感觉无聊,对他人冷漠。因为不知道克制*,当*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就格外难以接受。

要矫正这样的孩子,首先就要让他脱离之前被溺爱的环境,然后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比如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开始学习独立和自理,在有经验、有耐心的老师帮助下,逐步学习克制*,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边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测试区,孩子一旦上学,他所有在家庭中积累的问题都会在学校呈现出来。家庭的教养理念很难改正,一般说来,这类孩子只有在有幸遇到一个能鼓励他,帮助他自立的老师或同伴时,才有可能改变。

产生问题儿童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或拒斥。

1959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做过一系列以恒河猴为观察对象的实验,其中绒布猴与铁丝猴的实验已广为人知,心理学家鲍尔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仅是提供饮食,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还要为孩子提供身体的抚触、情感的交流与陪伴,让孩子确信父母始终能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而在家庭中被忽视的孩子是很难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无法给孩子陪伴和关爱时,孩子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这些孩子会让自己变得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带着一副消极冷漠的面具,拒绝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情绪激烈的时候,他们会暴跳如雷,不计后果,自残甚至自杀。

被父母拒斥的孩子也一样。他们被父母视为累赘和负担,在被厌弃中战战兢兢地生活。这些孩子容易心怀怨恨,不相信任何人,所有促使他们上进的劝告都会被解读为对他们的束缚与压制,不管*说什么,他们都竭尽所能地反抗,同时嫉妒其他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

要治疗这些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疑会困难重重,但也并非完全无法可施。我们所要做的,依旧是同情他们,理解他们在需要爱的时候得不到关爱的痛苦,找到他们潜在的天赋,激发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学习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告诉他们与人相处的恰当方式,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

对于某些误入歧途、需要帮助的问题儿童,阿德勒对教育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不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获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向上成长的生命本能。所以阿德勒提出,无论孩子看上去如何自暴自弃,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放弃他们。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自信与尊严,就如同把一些在一个果园摘不到果子的孩子,引入到另一个他能摘到果子的果园,让他去摘取他能拥有的收获,这些孩子一样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三部分

以上是今天讲述的第二部分内容:“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当然,我们都不希望任何一个孩子成为问题儿童,而希望孩子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第三部分内容: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古时候,人的个体生存能力十分有限,为了确保生存,人不得不过社会性的生活。因此阿德勒认为,除开智力因素之外,社会情感发展状况是对人格构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期尤其如此,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和成长,决定了他成年后在群体中的生存状态。想要帮助儿童发展好的社会情感,形成健全的儿童人格,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第一个方面,发展积极的自我观,是指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是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具体的做法是: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多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过多的批评,那样只会造成孩子的怯懦和退缩。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还需要避免过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以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性别角色也是孩子的自我接纳中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认可和喜欢自己的性别角色,避免孩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排斥、抗拒。

第二个方面,发展积极的困难观,是指培养和保护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教育者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引导孩子克服困难,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要注意的是,这些挑战要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特点,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热情,提升孩子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不要把孩子当成可以操控的木偶,而是要允许和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哪怕因此会失败。一个能够面对困难、恰当处理挑战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出耐心、恒心、坚韧、细致的优点,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第三个方面,发展积极的他人观,是指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社会、对人类、对环境的关怀,鼓励孩子关注和理解他人,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和想问题,鼓励孩子帮助同伴,养成乐意分享的品质,帮助孩子建立公平规则和边界意识,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乐于接受自己的公平份额,不要挑起恶性竞争,警惕孩子思想中自私、贪婪、冷漠、偏见的苗头。

第四个方面,发展积极的异性观,是指在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可和接纳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和认可异性,对异性有好感和亲近感,不贬损和排斥异性,不与异性刻意拉开距离。

以上是今天讲述的第三部分内容: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阿德勒认为,在儿童社会情感的培养发展中,母亲是至为重要的因素。儿童在家庭中与母亲的关系,会形成儿童将来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如果母亲采取信任和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互动,同时在上述四个方面给予孩子积极恰当的引导,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兴趣,建立健全的人格。

总结

关于《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就说到这里,以上就是今天讲述的全部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精髓补充在这里。我们为大家一共分享了三部分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的内容:儿童的每个行为都是儿童整个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当我们希望纠正和调整儿童的行为时,要先找到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这是阿德勒“人格的统一性”理论。阿德勒将人的生活风格分为四类: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四种生活风格中,只有社会利益型才是正确和适当的,前三种都是错误的,前三种生活风格的孩子,都可能成为问题儿童。

第二部分的内容:“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问题儿童的产生有三个主要因素:儿童的强烈自卑及过度追求优越感;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忽略和拒斥。矫正问题儿童的要点在于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鼓励,让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获信心,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

第三部分内容: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我们所有的教育规则和教育方法,都要致力于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力,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母亲是发展儿童社会情感的关键因素,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需要从四个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已经面世近一个世纪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个体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对理解儿童人格形成机制和矫正思路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阿德勒在这里提出了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有效策略:父母要注意与孩子相处的态度和方式,为孩子提供积极正向的情感支持;学校要成为儿童精神发展的场所;重视青春期及性教育等;这些儿童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略为遗憾的是,这本小册子在如何矫正、重建儿童人格方面,论述有些笼统,缺少具体指引。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心理专家劳拉·E·伯克在他的《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明确提出的:“人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对未来的发展都有同样重要的影响”。希望这些更新后的知识信息,对当下大量被泛滥成灾的“敏感期”和“童年决定论”误导和恐吓的家长,是一剂消除焦虑的良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2023文科男生最吃香的专业 哪些专业好就业 在南京想找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怎么找? 荔枝核怎么服用-荔枝核煮水一般煮几颗合适 属虎适合什么名字2022年新生儿 有内涵热门名字精选 国内读研好,还是出国读研好 出国读研和国内读研哪个更好 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向的什么是一?_百度知 ... 两个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内向是8分之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怎样求出来...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向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8,另一个内项是_百度...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向是2.75,另一个内项是多少_百度... 很难被驯服岁月并没有磨平这些星座的棱角 老是打咯怎么办 结节性硬化能用什么办法恢复需要多久啊? 重庆汽车产业地位最准确的表述是西部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头疱能和茴香一起吃吗 那种肥料能促进细胞分裂 给植物施用得钾肥能进入细胞控制钾进出细胞结构是 钾肥在防风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7V锂电池强光手电神火Q5 可以用 镍氢1200mAh1.2VAA电池代替... 瓷砖打包带都在生料出品是几克拉的 明天学校有抽血抽血疼吗?我好害怕。 抽血时憋的慌吗疼吗 有哪些清爽好喝的果酒? 有哪些好喝的果酒比较受欢迎? 有哪些好喝的果酒推荐? 有哪些果酒比较好喝? 有哪些好喝的果酒可以推荐? 所有的行政复议决定都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被判决撤销吗 82岁的张广义老人说过说过一句什么话 82岁张广义老人说过不什么不什么不能什么那一句话 为什么大气层温度分布不同 24墙削成12墙卖了多年原房主有责任吗 砖木结构老房子,底层是24墙,木楼板,二层12墙盖瓦,现在想把瓦揭了... 赵今麦的资源算好吗?她的经纪公司是哪个? 十二生肖欲钱能喝的动物 普拉多节温器在哪里? 中东版普拉多需要换解温器吗 丰田普拉多节温器什么作用? 霸道节温器好不好换新的 中东霸道水温低解决办法 乒乓球是一种轻松自在的运动,它容易学,比其它运动更安全用怎么说_百度... ...车工件一段时间后,外圆尺寸大10丝,该怎样调整? 买一支台球杆附带着还需要买什么东西? 莆田有哪些可以俯瞰城市全景的餐厅? 最新流行伤感歌曲2009有一句是"你紧紧拉着我的手,又放开让我走... 重返未来1999玛蒂尔达技能怎么样-重返未来1999玛蒂尔达技能解析_百度... 舔狗的日常游戏如何下载 舔狗的日常游戏安卓APK如何下载 收音机连接电视机方法 描写油菜花的现代诗歌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