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并殖吸虫卵手绘图作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8 20: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17:54
1. 拼音
卫氏并殖吸虫的拼音为:wèi shì bìng zhí xī chóng。
2. 英文参考
卫氏并殖吸虫在英文中可以参考以下名称:[Medical] Distoma pulmonale, Distoma westermani, Mesogonimus westermani, Paragonimus ringeri, Paragonimus westermani。
3. 卫氏并殖吸虫的形态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外形椭圆,虫体肥厚,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活体呈红褐色,体形不断变化。固定后,虫体在光镜下可见体表披细小皮棘,大多呈单生型排列,偶尔可见簇生及混生者。口、腹吸盘大小相似,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约在虫体腹面中部。消化器官包括口、咽、食管及两支弯曲的肠支。卵巢6叶,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两个睾丸分支如指状,并列于虫体后1/3处。卵巢形态、口腹吸盘比例、睾丸长度比是并殖吸虫形态鉴别的重要特征。
4. 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卫氏并殖吸虫的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的蜷科(Thiaridae)和黑贝科(Pleuroceridae)中的某些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甲壳纲的淡水蟹或蝲蛄。生活史过程包括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和成虫阶段。
5.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成虫定居所引起。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2~15天,长者1~3个月。病变过程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主要由童虫移行所致。脱囊后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粘膜形成出血性或脓性窦道。童虫若进入腹腔可引起混浊或血性积液,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虫体进入腹壁可致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当侵入肝脏时,在经过处有纤维蛋白附着,肝表面呈“虫蚀”样,若虫体从肝穿过,则表面呈针点状小孔。肝局部有时出现硬变。若虫体在横膈、脾等处穿行,该处也可形成点状出血、炎症。急性期症状多出现在食入囊蚴后数天至1个月左右,也有在第2天即出现症状。
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一般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白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明显,一般为20%~40%,高者超过80%。
慢性期虫体进入肺部引起的病变,其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
(1) 脓肿期: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肉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并出现炎性渗出,继之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囊肿壁。
(2) 囊肿期: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体。镜下检查可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和大量虫卵。囊肿壁上皮本身就是宿主的细支气管上皮,故有人认为囊肿是虫体穴居引起细支气管扩张及炎性增厚所致。
(3) 纤维疤痕期:由于虫体死亡或转移至他处,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囊内由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
由于各虫体在组织内移行前后不一,以上三期可同时存在于同一器官中。
慢性期由于多个器官受损,且受损程度又轻重不一,故临床表现较复杂,临床上按器官损害主要可分为:
胸肺型: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血痰中可查见虫卵。当虫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腹型:约占1/3的病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腹膜炎,出现腹水。尤其是当虫体侵及肝脏时可致肝损害或肝大。
皮下包块型:约10%病例可出现皮下包块。包块大小不一,大多为1~3cm。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一处包块消失后,间隔一些时日又在附近或其他部位出现。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等。几乎所有人体表面各处都有出现肿块的可能。卫氏并殖吸虫所致的皮下包块有些呈游走性,有些不游走,有时在包块内可检出成虫和虫卵。
脑脊髓型:约占10%~20%的病例,多见于青少年,常同时合并肺部或其他部位病变。虫体移行或定居成囊可造成脑脊髓损害。虫体破坏脑组织,早期为渗出性炎症,后出现水肿,继而形成囊肿。由于虫体游窜,造成多处损伤,因此病变位置和范围多变,症状复杂,往往难以用一个病灶解释。患者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癫痫发作、瘫痪。也可表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膜炎、视神经受损、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若虫体侵犯脊髓则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截瘫等。
亚临床型:在流行区有些患者,皮试及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时伴肝功能损害。X线胸片可有典型改变,但无明显症状。这类患者可能为轻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虫体已消失的感染者。
其他型:因人体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受到侵犯,故除上述常见的几种类型外尚可有其他受损类型。有的患者可同时或先后有多种类型之损害,因此上述分型只是便于临床处理而已。
6. 卫氏并殖吸虫的诊断
病原诊断: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轻症患者应留24小时痰液,经10%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离心沉淀镜检。
免疫学试验:皮内试验常用于普查初筛,但假阳性和假阴性均较高。ELISA的敏感性高,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近年对检测循环抗原也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具敏感性高和可考核疗效的优点。
X线及CT检查:适用于胸肺型及脑脊髓型患者。
7. 卫氏并殖吸虫的流行
分布:卫氏并殖吸虫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日本、朝鲜、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泰国以及非洲、南美洲均有报道。在我国,目前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未见报道外其他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虫存在的报道。
疫区类型:依第二中间宿主种类可将疫区类型分为两类:即溪蟹型流行区及只存在于东北3省的蝲蛄型流行区。目前溪蟹型流行区的特点是疫区病人不多,呈点状分布,一经发现,很容易得到控制。蝲蛄型流行区则因当地居民对蝲蛄及其制品特殊的爱好,尽管经多年努力,尽管病人数有明显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是当地的多发病与常见病。
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是本病传染源。本虫的保虫宿主种类多,如虎、豹、狼、狐、豹猫、大灵猫、果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以及猫、犬等家养动物均可感染此虫。在某些地区,如辽宁宽甸县,犬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的野生动物则是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生活在山区淡水中的一些川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如溪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