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9 22: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22:54
在音乐的世界里,品味与风格的划分是否形成了一条隐形的鄙视链?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揭开这一现象的面纱……视频揭示了音乐风格的鄙视链:古典→爵士→摇滚→电子→流行→说唱→喊麦,然而,即使在同一风格内部,如民谣界,也有着复杂的区分:Bob Dylan被捧上神坛,而丽江小酒吧的未知名音乐人则位于底层。
音乐圈子的鄙视链似乎遵循着这样的规则:国际艺术家被视为高雅,电视选秀出身的艺人则可能被视为低端。更令人惊讶的是,连音乐播放应用也成了讨论焦点。曾经,酷狗音乐的用户们大声呼唤,如今却成了被调侃的对象。其实,对音乐应用的选择并非品味的衡量标准,用哪款应用听歌,无需在朋友圈昭告天下,因为那只是个人喜好,而非音乐价值的决定因素。
那么,音乐品味真的存在高低之分吗?当我们谈论音乐作品的优劣时,可能确实存在差异,比如莫扎特与喊麦的对比。但艺术的价值并非简单粗暴的等级划分,如同诗词,古典诗词的韵味和人文内涵与喊麦的直接表达截然不同。好的音乐作品有其深远影响力,它们承载的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是衡量的标准,而非形式或流派。
然而,当我们看到人们在音乐选择上争论不休,如同牛肉面爱好者为葱与不葱的争论而激烈,我们不禁质疑这种行为。音乐品味的争论,就像个人口味的偏好,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都有权利欣赏自己喜欢的,尊重他人的选择,就像我闺蜜热爱螺蛳粉,我却欣赏意大利面的风味,这并没有高低之分。
但是,当这种讨论升级到在线平台上,如知乎和音乐应用,人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评判和辩护,这似乎偏离了音乐本身。对于华晨宇版《山海》与草东原版的比较,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样的争论不仅耗时耗力,更失去了欣赏音乐的初衷。
因此,我提出一个建议:让我们在耳机的安静世界中品味音乐,而非在公共场所放大音量。毕竟,音乐的意义在于共享,而不是在争论中消耗。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让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音乐选择,藏起那些无谓的鄙视链,独自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