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9 12: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04:48
C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中,原文节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 中国古老的记年法,即天干地支记年法。这是一种六十进制的记年法。即: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推算起来,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既望 古代以农历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翻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翻译是:在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以下是 解释一:壬戌之秋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纪年常用天干地支相配的方式来表示。壬戌便是其中的一个组合,代表某一年份。这里的“秋”即秋季,表示时间发生在这一年中的特定季节。解释二:七月既望 在古代中国的农历中,“七月”指的是...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换算成公历是哪年哪月那日(凌晨或夜晚)“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出自苏轼《赤壁赋》(前),虽然天干地支60年一轮回,但是根据作者作品年限来看,不难知道北宋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其次“望”乃农历十五日,“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就是七月十六。换算为公历纪年就是1082年9月2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翻译1. 壬戌之秋,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一个具体年份的秋季,其中“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用以表示特定的年份。2. 七月既望,指的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之后的时间,也就是满月之后的日子。在古代中国,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月亮的阶段来划分的,既望则是指月亮圆满之后的时间点。3. 结合这两个表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既望:每月农历十六 泛:浮于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 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请采纳 谢谢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原文壬戍之秋[2],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4],水波不兴[5]。举酒属客[6],诵明月之诗[7],歌窈窕之章[8]。少焉[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0]。白露横江[11],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2]。浩浩乎如冯虚风[13],而不知...
...中说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到底是十六,还是十七?(王...既望是十六。古人称农历十五位望,而既是过了的意思。因此既望是十六。
“壬戎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是什么意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此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原文如下: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月亮在哪?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七月既望,指代的是公元1082年8月12日,这是通过将「壬戌年」转换为元丰五年,并结合农历十六的时间推算得出的。然而,由于月球公转的复杂性,我们通过JPL的HORIZON System确认,1082年农历七月的望确实落在8月11日,因此「既望」应为8月12日。苏轼在文章中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