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姓的来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2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1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扩展资料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以及现代少数民族中留存的图腾信仰,均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2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咺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歂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咺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咺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歂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咺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歂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咺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咺居理为胜。但姬元咺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1年)回国后,立即杀害了姬元咺。尽管如此,卫成公因为姬宁俞一贯忠诚,却没有遭到连坐之难。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夏季,晋文公越来越讨厌卫成公,便趁卫成公有病之时派人收买了卫国的宫廷御医,要鸩杀卫成公。姬宁俞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反过来再次收买御医,使其将毒药大大减量,因此卫成公服毒后不但没死,反而病也好了。这样,姬宁俞不但没有得罪春秋霸主晋文公,又化解了本国君主的一次危难。后来卫成公听从了姬宁俞的劝告,将卫国特产的上好美玉贡分别献给周襄王、晋文公,此后晋文公也就不再找卫成公的麻烦了,使卫成*然地执政了二十八年之久。
国君无端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兄长,而自己却仍旧忠心护主,并尽心竭力地辅佐国君管理国家,这在整个春秋时期的卫国,除了姬宁俞,再无第二人。
在姬宁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宁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氏宗祠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尼伦部首领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不花元帅玉里伯牙吾·铁木耳,为蒙古尼伦部首领,源出古老的奇渥温部(乞颜部),后为元朝的敕赠两平王(武平王、南平王)。其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耳、侄子迭儿列斤·撒敦、以及侄孙侄子迭儿列斤·唐其史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
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儿与巴邻·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巴邻·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江南风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
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的杀戮,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其后代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分别更姓为余氏和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氏,这在姓氏学史上通称为“铁改余氏”。
现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海兰、叶赫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俞跗。
俞跗是传说中的中国杏林之祖。他曾跟随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古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病危,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考虑患者,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即以俞为氏,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俞姓 - 各支始祖
俞氏宗祠西昌姜坡俞氏历代祖考:
始祖:大元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后裔武平王敕赠太尉知枢密院事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
二世祖:大明开国武烈河间郡公俞廷玉,妣姜氏
三世祖:大明开国襄烈越西侯俞通渊,妣计氏,法名妙贞
伯祖:大明开国忠烈虢国公俞通海,妣于氏(通海无后)
伯祖:大明开国南安侯俞通源,后世繁衍安徽巢县凤台繁昌枞阳
四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海字聪
叔祖明:大明豹韬卫亲军指挥使俞靖,字辅,后世繁衍江苏
五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俊
六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达
七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镇
八世祖:大明俞龙
九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迁整饬建昌兵备副使俞潮
十世祖:大明俞承勋
十一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希鲁
十二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惟良
叔祖明: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兼领建南道中军及建昌卫印务俞忠良
十三世祖:大明儒学生员俞鼐臣叔祖:大清明威将军建昌都指挥俞鼎臣
十四世祖:大清俞暄
十五世祖:大清俞腾莺
十六世祖:大清俞可宗
十七世祖:大清赐花翎俞开伦
十八世祖:大清振威将军云南副将俞应彪
俞姓 - 迁徙分布
俞氏宗祠俞氏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氏。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氏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王(今新疆),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人(今安徽宣城)俞纵以及南朝宋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氏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氏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
唐朝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人(今湖北潜江)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中国南方的俞氏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记载,俞氏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氏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
进入宋朝以后,俞氏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朝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氏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
明朝初期,俞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氏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
如今,俞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氏约占全国汉族俞氏人口的70%。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郡望堂号
俞氏宗祠1.郡望: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内郡:
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间郡:
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江陵郡:
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2.堂号:
有江陵堂,吴兴堂,流水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叙论堂,溯本堂,维则堂,享裕堂,攸叙堂,光裕堂,思本堂,余庆堂,追远堂,善庆堂,显承堂,承启堂,古邗堂,永锡堂,永思堂,永裕堂,寻源堂,致和堂,德荫堂,可仪堂,孝思堂,佑启堂,仁德堂,树德堂,滋德堂,明德堂,桂荫堂,诒谷堂,敦伦堂,敦睦堂,半山堂,恩本堂,等等。
俞姓 - 历史名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跗:(生卒年待考),上古神医,俞姓始祖。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伯牙:(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楚国人。技艺精良的乐师,他弹奏的琴声非常悦耳动听。
俞桂:(生卒年待考),仁和人(今浙江杭州),宋朝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琰:(公元1253~1316年),字玉吾。吴郡人(今江苏苏州),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俞纲:(生卒年待考),浙江嘉善人,明朝大臣。明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俞山:(生卒年待考),浙江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明朝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文俊:(生卒年待考),江陵人(今湖北潜江)。著名唐朝重臣。他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氏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献可:(生卒年待考),歙县人(今安徽歙县),宋朝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庭椿:(生卒年待考),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宋朝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生卒年待考),温州永嘉人(今浙江温州),宋朝学者。宋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安性:(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两广总督张鸣岗檄令澳门葡萄牙人,驱逐日本滞留在澳居民出海,并上疏大明朝廷加强对澳门的管制,获得批准。于明朝*设参将于中路雍陌营,调千人戌守。当时执行驱逐居澳倭人出海命令的是海道副使俞安性。
俞大猷俞寓程:(生卒年待考),南楚、东粤俞氏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俞安期:(生卒年待考),苏州府吴江人(今江苏苏州),明朝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宗礼:(生卒年待考),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著名清朝画家。
俞廷玉:(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姓玉里伯牙吾氏,内蒙古钦察人。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俞通海:(公元1329~1366年),蒙古族,字碧泉,庐州府巢县人(今安徽巢州),著名明朝初期将领。俞通海明元末随父俞廷玉、推弟通源、通渊,与廖永安等结寨巢湖。元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投朱元璋。即从渡江,破太平,下集庆,拔镇江,取丹阳,常州等地,迁行枢密院判官。后从克宁国,以水军略太湖。继于枞阳(今安徽枞阳)击败赵普胜。陈友谅袭应天(今江苏南京),他偕诸将击败之,又进枢密院同知。从援安丰,破陈友谅于鄱阳湖。明年从克武昌,迁中书平章政事。继而从徐达围张士诚于平江(今江苏苏州),在桃花坞中流矢,回应天府后伤重不治而死,终年三十八岁。其弟俞通源嗣兄官职,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后逝世于任上。
俞大猷:(公元1503~1579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俞大猷从军五十载,严于治军,先计后战,不贪近功。他强调“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战功卓著,虽屡遭诬陷,受挫不馁。逝世后赠左都督。著有《正气堂集》、《剑经》等传世。
俞樾:(公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名明末清初学者。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俞樾在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读书研究,主张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特殊的语文现象。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传世。为一代文学宗师,声名远及日本,影响颇深。俞樾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他所作的笔记搜集丰富,为当今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为《春在堂全书》,有二百五十卷之多。
俞铭衡:(公元1900~1990年),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红学”家。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上古良医俞跗 - 俞姓的的始祖
《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
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
的始祖。
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
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
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
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姓的得姓甚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黄帝时代,
而这个古老姓氏的播迁到我国南方繁衍,也要比其他姓氏来得早些,而
且,他们的播迁情形有根有据,有完整的资料可查。
当初俞姓的所以南迁,根据《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唐代
武则天临朝的时候,当时的新丰地方(据考当为今陕西省临潼县),突
然无缘无故冒出了一座山来,于是当时正不习惯于天下为女皇帝所统治
的人士,就议论纷纷,有说这是瑞征的,也有说这是大祸将至的征象,
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
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
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于是,他就被流放到
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当然,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
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后来我国南方的俞姓人士,应该有很多都是这
位俞文俊的后裔,而俞文俊是当时的江陵人,江陵就在今湖北省的潜江
县西方,则南方俞隆的来源,也应该可以追溯到这里。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国的早
期历史上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杰出的俞姓
人士满载于史书, 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孙、俞经兄弟,
都是才华横溢,对传统文学有贡献的人物。
到了明代, “俞大猷”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雷贯
耳了,他和他的“俞家军”,把为患明代沿海一带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抱头鼠窜的历史故事,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连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详。
这位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福建晋江人,
自幼读书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广东的交黎有功而见知,被升为参
将,并移镇淅东,开始写下了一连串光辉无比的记录——他屡破倭寇,剿
灭两广群盗,并平定*乱,结果威震边陲,“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
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扰。拥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
人,俞姓的中国人真是何其荣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2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
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咺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歂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咺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咺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歂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咺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歂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咺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咺居理为胜。但姬元咺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1年)回国后,立即杀害了姬元咺。尽管如此,卫成公因为姬宁俞一贯忠诚,却没有遭到连坐之难。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夏季,晋文公越来越讨厌卫成公,便趁卫成公有病之时派人收买了卫国的宫廷御医,要鸩杀卫成公。姬宁俞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反过来再次收买御医,使其将毒药大大减量,因此卫成公服毒后不但没死,反而病也好了。这样,姬宁俞不但没有得罪春秋霸主晋文公,又化解了本国君主的一次危难。后来卫成公听从了姬宁俞的劝告,将卫国特产的上好美玉贡分别献给周襄王、晋文公,此后晋文公也就不再找卫成公的麻烦了,使卫成*然地执政了二十八年之久。
国君无端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兄长,而自己却仍旧忠心护主,并尽心竭力地辅佐国君管理国家,这在整个春秋时期的卫国,除了姬宁俞,再无第二人。
在姬宁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宁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氏宗祠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尼伦部首领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不花元帅玉里伯牙吾·铁木耳,为蒙古尼伦部首领,源出古老的奇渥温部(乞颜部),后为元朝的敕赠两平王(武平王、南平王)。其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耳、侄子迭儿列斤·撒敦、以及侄孙侄子迭儿列斤·唐其史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
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儿与巴邻·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巴邻·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江南风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
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的杀戮,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其后代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分别更姓为余氏和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氏,这在姓氏学史上通称为“铁改余氏”。
现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海兰、叶赫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俞跗。
俞跗是传说中的中国杏林之祖。他曾跟随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古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病危,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考虑患者,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即以俞为氏,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俞姓 - 各支始祖
俞氏宗祠西昌姜坡俞氏历代祖考:
始祖:大元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后裔武平王敕赠太尉知枢密院事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
二世祖:大明开国武烈河间郡公俞廷玉,妣姜氏
三世祖:大明开国襄烈越西侯俞通渊,妣计氏,法名妙贞
伯祖:大明开国忠烈虢国公俞通海,妣于氏(通海无后)
伯祖:大明开国南安侯俞通源,后世繁衍安徽巢县凤台繁昌枞阳
四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海字聪
叔祖明:大明豹韬卫亲军指挥使俞靖,字辅,后世繁衍江苏
五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俊
六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达
七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镇
八世祖:大明俞龙
九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迁整饬建昌兵备副使俞潮
十世祖:大明俞承勋
十一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希鲁
十二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惟良
叔祖明: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兼领建南道中军及建昌卫印务俞忠良
十三世祖:大明儒学生员俞鼐臣叔祖:大清明威将军建昌都指挥俞鼎臣
十四世祖:大清俞暄
十五世祖:大清俞腾莺
十六世祖:大清俞可宗
十七世祖:大清赐花翎俞开伦
十八世祖:大清振威将军云南副将俞应彪
俞姓 - 迁徙分布
俞氏宗祠俞氏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氏。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氏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王(今新疆),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人(今安徽宣城)俞纵以及南朝宋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氏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氏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
唐朝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人(今湖北潜江)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中国南方的俞氏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记载,俞氏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氏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
进入宋朝以后,俞氏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朝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氏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
明朝初期,俞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氏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
如今,俞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氏约占全国汉族俞氏人口的70%。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郡望堂号
俞氏宗祠1.郡望: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内郡:
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间郡:
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江陵郡:
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2.堂号:
有江陵堂,吴兴堂,流水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叙论堂,溯本堂,维则堂,享裕堂,攸叙堂,光裕堂,思本堂,余庆堂,追远堂,善庆堂,显承堂,承启堂,古邗堂,永锡堂,永思堂,永裕堂,寻源堂,致和堂,德荫堂,可仪堂,孝思堂,佑启堂,仁德堂,树德堂,滋德堂,明德堂,桂荫堂,诒谷堂,敦伦堂,敦睦堂,半山堂,恩本堂,等等。
俞姓 - 历史名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跗:(生卒年待考),上古神医,俞姓始祖。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伯牙:(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楚国人。技艺精良的乐师,他弹奏的琴声非常悦耳动听。
俞桂:(生卒年待考),仁和人(今浙江杭州),宋朝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琰:(公元1253~1316年),字玉吾。吴郡人(今江苏苏州),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俞纲:(生卒年待考),浙江嘉善人,明朝大臣。明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俞山:(生卒年待考),浙江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明朝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文俊:(生卒年待考),江陵人(今湖北潜江)。著名唐朝重臣。他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氏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献可:(生卒年待考),歙县人(今安徽歙县),宋朝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庭椿:(生卒年待考),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宋朝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生卒年待考),温州永嘉人(今浙江温州),宋朝学者。宋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安性:(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两广总督张鸣岗檄令澳门葡萄牙人,驱逐日本滞留在澳居民出海,并上疏大明朝廷加强对澳门的管制,获得批准。于明朝*设参将于中路雍陌营,调千人戌守。当时执行驱逐居澳倭人出海命令的是海道副使俞安性。
俞大猷俞寓程:(生卒年待考),南楚、东粤俞氏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俞安期:(生卒年待考),苏州府吴江人(今江苏苏州),明朝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宗礼:(生卒年待考),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著名清朝画家。
俞廷玉:(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姓玉里伯牙吾氏,内蒙古钦察人。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俞通海:(公元1329~1366年),蒙古族,字碧泉,庐州府巢县人(今安徽巢州),著名明朝初期将领。俞通海明元末随父俞廷玉、推弟通源、通渊,与廖永安等结寨巢湖。元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投朱元璋。即从渡江,破太平,下集庆,拔镇江,取丹阳,常州等地,迁行枢密院判官。后从克宁国,以水军略太湖。继于枞阳(今安徽枞阳)击败赵普胜。陈友谅袭应天(今江苏南京),他偕诸将击败之,又进枢密院同知。从援安丰,破陈友谅于鄱阳湖。明年从克武昌,迁中书平章政事。继而从徐达围张士诚于平江(今江苏苏州),在桃花坞中流矢,回应天府后伤重不治而死,终年三十八岁。其弟俞通源嗣兄官职,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后逝世于任上。
俞大猷:(公元1503~1579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俞大猷从军五十载,严于治军,先计后战,不贪近功。他强调“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战功卓著,虽屡遭诬陷,受挫不馁。逝世后赠左都督。著有《正气堂集》、《剑经》等传世。
俞樾:(公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名明末清初学者。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俞樾在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读书研究,主张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特殊的语文现象。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传世。为一代文学宗师,声名远及日本,影响颇深。俞樾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他所作的笔记搜集丰富,为当今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为《春在堂全书》,有二百五十卷之多。
俞铭衡:(公元1900~1990年),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红学”家。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上古良医俞跗 - 俞姓的的始祖
《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
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
的始祖。
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
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
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
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姓的得姓甚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黄帝时代,
而这个古老姓氏的播迁到我国南方繁衍,也要比其他姓氏来得早些,而
且,他们的播迁情形有根有据,有完整的资料可查。
当初俞姓的所以南迁,根据《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唐代
武则天临朝的时候,当时的新丰地方(据考当为今陕西省临潼县),突
然无缘无故冒出了一座山来,于是当时正不习惯于天下为女皇帝所统治
的人士,就议论纷纷,有说这是瑞征的,也有说这是大祸将至的征象,
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
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
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于是,他就被流放到
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当然,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
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后来我国南方的俞姓人士,应该有很多都是这
位俞文俊的后裔,而俞文俊是当时的江陵人,江陵就在今湖北省的潜江
县西方,则南方俞隆的来源,也应该可以追溯到这里。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国的早
期历史上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杰出的俞姓
人士满载于史书, 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孙、俞经兄弟,
都是才华横溢,对传统文学有贡献的人物。
到了明代, “俞大猷”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雷贯
耳了,他和他的“俞家军”,把为患明代沿海一带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抱头鼠窜的历史故事,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连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详。
这位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福建晋江人,
自幼读书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广东的交黎有功而见知,被升为参
将,并移镇淅东,开始写下了一连串光辉无比的记录——他屡破倭寇,剿
灭两广群盗,并平定*乱,结果威震边陲,“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
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扰。拥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
人,俞姓的中国人真是何其荣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33
俞姓起源:
源流一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后被鲁僖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