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民间传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3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12
陶唐遗韵余长子
时间:2007-04-24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长子尧王故里暨尧文化研讨会发言摘要
李蹊(太原师范学院原中文系主任、教授):我想着重说一下如何对待民间传说,如何对待古籍记载的问题。很多记载都来源于传说,民间传说是历史的载体,不能完全否认,它是祖辈传下来的,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也是远古历史的活化石,完全否定传说历史的真实性是片面的。举一个例子,尧的出生,一种说法是,尧的母亲出观三河,有一条龙,总是跟着她,然后与龙交,怀了尧,生了尧,这种说法更接近历史性。因为那是母系社会,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是一个部族的首领。把父亲想像成一条龙,既是神,又不同寻常。我感觉这个更真实。如孔子、刘邦的出生也是这样。杂种出好汉,老百姓这么说。血统越大,生的儿子越壮、越好。从这个传说看,只有母亲没有父亲更真实。那些正统的说法,说是尧生于河北的唐县,史学家等专家可以比较一下,我觉得民间传说显得更真实一些。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来对待民间传说,我认为,一是通过查资料可以鉴别。二是通过地下发掘可以佐证。长子有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也是一个证明。陶唐村的一些遗迹和出土陶片,都是证明。三是通过长子很多山和水、村镇地名可以佐证。为什么跟尧有那么多的联系,中国的陶器最发达的时代在尧、舜、禹的时代。2005年9月,我来长子讲过,陶唐村为什么叫陶唐,老百姓说“天下孤陶唐”。是不是还有村镇叫陶唐,我所看到的村镇没有第二个。山西霍州有一个陶唐峪。而长子为什么集中了那么多的跟陶、尧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不应该是偶然的,祖辈就是叫这个名,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跟尧的关系。尧诞生在丹岭,丹岭就在长子南边,很多材料都反映出是尧出生地。说是在高平,也有理由,但在长子是通过理性思考的,陶唐等村镇名的集中现象,说明尧跟长子的联系比高平更紧密。尧死于陶,葬于陶,这跟长子的风俗有关,尧王老了离不开自己的祖籍,长子的风俗也历来如此,长子人离不开家,离不开土地。长子地平水浅,更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长子更有理由说是尧的故乡、尧的出生地。虽然,尧一生的活动踪迹有很多版本,但长子是最接近尧王故里真实的历史版本。
牛贵琥(山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想谈谈自己对尧王与长子的看法。我考虑,尧文化在这里有那么多的遗址,为什么在长子这么集中?有陶乡、陶唐村、陶水,还发现有大量陶片等等。把丹朱封在这个地方,是尧的部落在这里。那么他的儿子应该在本地,尧的周边地区最好。尧封于陶,国跟陶有关。长子还有尧山、尧庙,可以值得我们研讨。我想,这里有一个尧文化在周边传播问题,既然有一个酋长部落,有这么个传说,围绕这个中心,产生的尧文化,跟炎帝也有关联,比如发鸠山有个精卫填海,羊头山有炎帝神农遗迹。
我的想法,咱们文化开发不要考虑一点,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长子县还有许多地名跟龙有关,如西龙头、东龙头、青龙沟等,还有跟牛、跟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而且还有雷家沟,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是雷子,把它联系起来看。长子在尧之前很可能就跟蚩尤有关系,这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考证。
孙安邦(山西古籍出版社原社长、编审):尧的研究领域很宽,平阳、运城也都有尧文化研究会,他们的会我都参加了,尧一生活动地方很多,不要相互排斥。主报告人和牛教授的说法,我很赞同,因为尧的故里在这里,尧把儿子送到家乡来,是人之常情。目前,没有人提出尧的故里应该在哪,那么长子提出尧的故里在这儿,这个立论可以成立,外省还没有这个说法。
降大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晋阳学刊》编审):长子县尧王故里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成立。第一条,长子县名,非常古老,几千年的时间不能说是没有根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第二条,长子有许多关于尧王的传说,虽是传说但不是空穴来风,存在决定意识,传说中包含着历史的影子。河北唐县有庆都,平阳作国都,长子是尧王故里,尧王故里就在这里,丹朱就是封在这里,封在尧出生的丹岭。丹岭这个地名,如果读的快的话,就是丹岭灯,是相通的,灯与唐可以通,因为丹与灯是双声,唐与灯也是双声,所以丹做中介,丹岭就是尧王的故里,从文字学上考虑可以成立。结合长子许多带尧的地名,如此的集中,如此的富集,可以说明这里是尧的故里,当然也须有地下出土的文物印证。对尧的地名和村落村镇,要多关注,要去挖掘,我们可以留意这些,发现一些线索,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和考证,加上大面积的陶片出土的话,就可以确定这个说法。
刘毓庆(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找到古老长子这样富有人文色彩的地名,在全国很少。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特别值得关注。从《左传》中已经记载,地名应该是有来历的,说它是丹朱的封地是有根据的,有理由的。尧与丹岭的关系:现在可以说林与岭是相通的,《庄子》中有记载,它们是相通的,岭是林。在经典文献中找到了相关的证明,方志、碑刻中有这个证据。比如长子不出门等,各种地名跟尧和陶有关的,都是这个证明。如果再有出土文物的话,基本可以做个定论来处理。
尧时代是一个盛世。精神和物质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对尧的故里的寻找实际就是对尧的精神的寻找,我们希望尧的精神的回归。
张仁(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两个可靠证据:尧王的大儿子的封地,从地名和历史上分析没有发现异议,作为长子的始封地是没有争议的,应该是有历史渊源的。这个推论可以成立。第二个证据上周边有很多关于尧王的地名、传说,大量的集中的传说和地名,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欠缺的就是出土的东西,假如说出土的陶片能够测定就是4000多年前的,可以联系到一块的话,就是一个比较有力的合理的证据。
李书吉(山西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天,李蹊教授提出三个问题,尧的故里、丹朱封地和尧王的葬地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尧的故里问题,过去没有提出,现在提出来了,尧有没有故里?尧的时代应该不应该有故里?这个问题提出,我们应该考虑。首先从提出来就有一定的意义,尧要归到哪里,重要的是把问题提出来。
我认为尧的故里,这里可能是个交叉地区,也可能制陶业较发达,制陶的地方有临汾、平遥、清徐等,制陶的材料也很多,有个难点就是没有考古发掘,规模不大,大量发现没有,这些问题有待在陶唐等地进一步发掘。尧的文化,每一块都做起来,可能整体的尧文化就做起来了,古陶国应该在山西,这是肯定的,尤其陶寺遗址的发掘。古唐国也许包括晋南、晋东南、晋中。总之,长子提出尧王故里,有大文化背景的支持。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文明应该是有的,问题是五千年文明用现有的文献解决不了,需考古。实际上,五千年文明就在我们脚下。长子的概念,延续了几千年,这种历史,可以作为证据。长子地名的记忆,也有许多村名记忆,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种历史是可以作为证据的。
邵备华(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尧王故里没有文字记载,是现在的人们进行推论得出的。尧时期的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农耕文明除了种植之外,就是手工业,那时就是生产陶器,随着农业文明而产生的。我们理解是尧这个地方,也就是长子是制陶业的最高点,代表着当时生产力的最高点,有很先进的技术。农耕民族在不断扩大,最后大的部落推举他做首领,然后再扩大到其他各个地方。如此,好多地方认为尧是他们的祖先也就不奇怪。
李仁和(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上党文化史十分悠久,长子有精卫填海的传说,是独一无二的,别的地方没有叫发鸠山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按张岱年先生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卫填海传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上党文明和农耕文明有一定关系。精卫填海中所谓的“海”,就是古上党的湖泊,可作为尧王故里的佐证。
传说不能完全否定,但传说也不能完全肯定。尧王故里这个结论是一个细心求证的过程,特别是李蹊老师最后的发言,组织一些人去做求证的工作。大量的实际的工作是在会后的工作,争取在陶唐村的周边搞一些考古开发,如果有这些考古的证实,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刘奇(长治史志办原主任、副编审):我们中国有一个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他对研究历史有一个著名的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就是要靠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但是实际上还必须加上一条,就是民间传说。历史文献、民间传说、考古发掘三个硬件,缺一不可。关于尧王的故里,历史文献有记载,还有大面积流传的口头传说,文字文献和口史传说相结合,说明我们的尧王故里的证据就应该是充分的。虽不能完全信服,但跟其它地区比较还是领先的。考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去证明。
马书歧(长治市史志办副主任、副编审):说两点:一是丹朱受封长子,两个字就可以说明———丹朱。丹地就是丹朱,历史上有很充分的证据。二是我们那么多的地名和尧王有关。另外还有姓氏,南北朝时长子有尧暄、尧雄等,从这一点来看,也可说明后人以尧为姓,长子有尧的后代。
这个比较适合你,够详细,因为你现在在无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13
唐县大茂山——北岳恒山是赵云故里[2]
真定是在清朝雍正年间为避讳胤祯[皇帝名]而改名正定的。正定城里虽然矗立着威风凛凛的子龙将军横*立马的大理石雕像,来瞻仰的人们又有谁知道常山在哪里呢?其实,常山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西汉年间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恒山改为常山。[取恒与常皆为长久之意]。《三国志》之《地理志》载:恒山为上曲阳所辖,上曲阳即今日曲阳县,当时归正定府管。因此,常山赵子龙应当是正定府曲阳县恒山人也。或许有人问:北岳恒山明明在山西的浑源,那里有座闻名于世的悬空寺,怎么会扯到保定府的曲阳县来了呢?《明史》之《地理志》保定府唐县的条目中写道:“府西少南,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岳也,东麓有岳岭口巡检司。”也就是说,当年归曲阳管的恒山现在是唐县所辖的大茂山了。不仅如此,大茂山在明朝还有当兵的驻扎把守。笔者曾邀几个好友两次赴大茂山游览,在大茂山入口草庄台村还保存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明朝驻军的编制。据说,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老儿因为北岳恒山在北京之南而不顺心意,下诏改在了山西省浑源县境内。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是嘉靖之后的人,因此他在写恒山游记时就已经是浑源的北岳了。虽然如此,曲阳县却还保留了一座颇具史料价值的可与泰山的东岳庙相媲美的历代祭祀北岳恒山的北岳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