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6:2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29
《钓胜于鱼》是一篇寓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优美散文,“钓”是一种情趣,一种境界,一个过程;“鱼”是一份耕耘,一份喜悦,一种收获。作者把“钓”和“鱼”通过不多的对话和普通的事例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老教授淡泊名利、探索追求、不断获得成果的主题。前者是铺垫,后者是要义。初二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领悟能力与文章中哲理的内涵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把握上困难比较大。 文章开始通过简短的对话,引出: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然后着眼于“华兹华斯的歌声:这是一幅风光,如梦;山这样清秀;水这样澄清……”“沉醉于鸟语花香和山晴水媚之中……”“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是无法再生名利观念的……”等优美、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的描绘,一方面给人一种愉悦、幽静、欢快、恬适的感觉;另一方面是摆脱世俗的名利观,更好地陶冶性情,致力于日常工作和对科学领域的探索。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温和的性情对于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难点,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之一,即为“钓”作势。只有良好的心态、沁人心脾的环境才能更进一步的使人远离名利场,使无穷的兴趣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因而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而老教授正是一位这样的人,他不为“鱼”(名利)所动,而是为“鱼”(成果、收获)而钓。所以他谈到: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真正做到了二者和谐统一的境界。 老教授泛舟行钓,也曾有感叹:“我太喜欢钓鱼,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大。” 开始的时候强调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最后垂钓归来,照例提着两条小鱼时,又申明“我是为钓,不是为鱼”。作者在篇末有句感慨:“不是为鱼的钓者却常常钓上大的鱼来。”这几句句看似矛盾的话是理解课文的又一个难点,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之二,即为“鱼”托辞。要准确清楚地明释,就得从“鱼”意入手,“鱼”的象征意义明确后,寓意自然就明白如画了。 老教授“为钓,不为鱼”中的“鱼”当然是指湖中的鱼,而作者文章中“钓胜于鱼”来看,可以把这个“鱼”引申为知识财富,或者是闲适中取得的成果,或者是“名利”等象征意义。而从“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大”一句看,好像是一种感叹,想钓大鱼而不能实现,似与“为钓不为鱼”相矛盾。其实不然,老教授明知湖中鱼小仍去行钓,一是为了休闲、陶冶情趣;二是他所谓的“大鱼”并非普通人眼中游动的鱼,应该是他在科研领域通过锲而不舍的探索,闲适心境中深入思考间或取得的新成果。 只有懂得了“钓”“鱼”的含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分析,才能真正理解“钓胜于鱼”的要义在于“为钓,不为鱼”。钓是过程,是执著,包含着辛酸,鱼是收获,是享受,倘佯着快乐;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努力工作,不求回报;执著追求,不图名利。作者写作意图就是揭示 “钓胜于鱼”的人生真谛,最后“不是为鱼的钓者却常常钓上大鱼来……非如缘木求鱼的智者,徒劳心力而已”的感慨由此而生发。 根据对“钓”和“鱼”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文章中多处以美丽的景色作背景衬托老教授悠闲、恬静、怡然自得的心情,强调了这些给予他痴迷的求索和优越的社会环境,正是“钓”的过程所需要的;另一方面 “照例提着他的两条小鱼……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不是为鱼的钓者却常常钓上大的鱼来”的感慨就迎刃而解了。前一个“鱼”指名利,后一个“大鱼”指科学研究成果,也就是说讲求心境,培养兴趣,学习知识,沉醉于科学研究就应该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所谓:“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那些为“鱼”而钓的沽取名利之徒,为了一时间的得失,自然会勾心斗角,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赚得蜗角虚名,“钓”之过程自然不会“幽静”、超脱世俗,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身败名裂,到头来两手空空,岂不是空钓一场?名利的满足是短暂的,只能显赫一时;事业的追求是没有穷尽的,是永恒的。人只有拥有一颗平常的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知识海洋中,才能够收获更多更大的财富,造福社会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29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钓是一个过程,鱼是一个结果,要我们注重对过程的享受,而以平常心去看待事物的结果。其次,钓是一种技能,而鱼是这种技能的产物,也就是说掌握了技能,远胜于得到一点点鱼,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就是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