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8 11: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9 21:45
完全是历史的巧合,记者曾与周光裕在同一个林场当过知青。作为战友,亲历过农活和生活的艰辛。周光裕到林场时,才17岁,长的又瘦又小,为了过“劳动关”,他肩膀上的皮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只半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能挑50多公斤重的担子了。一次大雪后,周光裕与伙伴们登上林场老鹰山,大声吟诵毛泽东诗词“北国风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周光裕紧接着说,“我就是要为‘老山’折腰。”那时,周光裕在林场每月的收入只有十几元,比当时在城里当工人要低近一半。可他不论是做送奶工、拖拉机手,还是当果林护园人、炊事员……都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证公共财产不受损失,他曾与偷抢林场水果的人作过坚决的斗争,结果,几次被打伤。
1976年,周光裕调到南京钨钼材料厂当工人。20年后,他下岗了,月收入只有186元。妻子王福琴是公交公司售票员,1998年办了内退,月收入只有434元。这点钱,要安排一家人生活,还要供养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可想生活的艰难。王福琴说,生活虽然艰辛,但一家人心情依然很舒坦。因为,作为家庭主心骨的周光裕,从没有对社会、对家人、对朋友抱怨过什么。他依然每天笑眯眯地、精神十足地走出家门,千方百计找自己能做的事,干别人需要他做的活儿枣下岗期间,他卖过螺丝、龙虾、猪肉,摆过水果摊,干过空调安装工、送货员和浴室看门人,尽管此时他已是50多岁的人了。
周光裕从来不对别人说自己家的困难。太平门社委会老主任伍士梅有一次在菜场遇到王福琴,一拉呱,惊讶地发现老周家的生活还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于是,她让老周来填个‘低保’申请表。谁知,老周第二天就到社委会表示:“我现在还干得动,‘低保’就不要了,还是帮我找个事做吧,红案白案都行,我还会修理……。”
下岗后,周光裕经常回厂里看看。见到厂领导,总是问,“厂里脱困,还有什么新招吗?”“空着的厂房是否可以考虑建一个农贸市场……。”周光裕就是这样,面对困难,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