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伦敦住了几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4 05: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11:27
都知道老舍是在伦敦居住5年,接触英国文学,才成为作家的。很少有人了解是异国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贫困,才把这个中国年轻人逼上写作道路。
老舍的父亲是旗军,每月仅3两饷银,全家生活本已十分困窘。庚子之役,父亲死于北京护城之战,连这点收入都消失了,全家靠母亲缝补浆洗得些微收入免于成为饿殍。长子舒庆春好不容易读些书,成为小学教师,在民国初年,这是个受人尊敬的工作,报酬还算不错。1922年老舍受洗入基督教,并到燕京大学跟埃文斯学英文。此人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校外考官,由他介绍给在北京的伦敦传教会伍德小姐,聘为东方学院教师,任职5年。因此,1924年9月,25岁的老舍来到伦敦。小说《二马》中记述了他第一天踏上异国国土所感到的茫然心情。
老舍在东方学院任教,聘期5年,年薪仅250镑,每个月仅20镑,而当时一般学生在英国的生活费每年300镑。从如此低的工资中老舍还要省出钱来寄回中国,赡养母亲。据宁恩承回忆,当时的老舍,“一套哔叽青色洋服冬夏长年不替,屁股上磨得发亮,两袖头发光,胳膊肘上更亮闪闪的,四季无论寒暑只此一套。”
老舍的工资一直没有增加,直到1926年夏,老舍才给东方学院院长写信要求提薪。信中说:“对于工作,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不管是否属于合同规定的,只要是学生愿意学的课程,我都教了。现在250镑的年薪,不足以维持我在伦敦的生活和赡养我在中国的寡母。”措词虽不亢不卑,但窘迫之情可见。
同时,老舍也尝到了异国生活孤寂的滋味。他后来说:“据我看,一个人即便承认英国人有许多好处,大概也不会因为这个而乐意与他们交朋友……至于一个平常人,尽管在伦敦或其他地方住上十年八载,也未必能交上一个朋友。”
老舍在伦敦的朋友,主要是一些中国学生,当时有“六君子”组织了一个读书会。但老舍最好的朋友是许地山。那时许地山已是成名作家,而老舍尚没敢做作家梦。两人相知莫逆、无所不谈,甚至能在街上站着谈三四个小时。可惜许地山不久去了牛津,只能偶尔来往。
老舍后来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承认:“25岁我到英国去。倘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为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了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呢?”在众多作家中,他渐渐迷上了两个人,“狄更斯是我在那时候最爱读的”,而康拉德,“他的结构方法迷住了我”。
在伦敦的第二年,他用3便士一本的学生练习本写成了《老张的哲学》,取材于他在北京的小学教师和草根群众的政治社交活动。写完后,许地山正在伦敦,许读后大笑,大约没想到这个谈吐颇为机灵的青年写作也那么幽默。老舍问他评价如何,他不置可否,代为寄到上海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处。两三个月后小说就发表了。这几乎是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有分量的长篇小说,虽然其中的夸张带着过于明显的狄更斯标记。一年后,完成第二部长篇《赵子曰》。又一年后,完成了以伦敦华人生活为题材的《二马》。
1929年6月老舍结束在英国的教职,去欧洲旅游,并续写《二马》的下半部,依然是爱情小说,名之为《大概如此》。后来老舍追寻康拉德小说的轨迹,到了南洋新加坡,这部小说搁置一边而永远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