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6: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8:15
浅层地震勘查资料处理和解释基本上都已实现了微机自动化。折射波和反射波法各有不同,就各自的流程框图作些简要介绍。
6.2.2.1 浅层折射波的资料处理与地质解释
由图6.2.2可见,首先对取得的折射波资料,进行观察判别,是否要进行预处理。如果干扰较强,要作滤波处理,先进行切除、均衡等抑制干扰措施。第二步是提取有效波的初至时间和绘制相应的时距曲线。第三步是进行地质解释。如果是水平地层或近似单斜地层,用常规方法,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地层界面复杂,需采取相应的解释方法。常用的有t0法和非时距曲线法等。此外还有哈里斯法、时间场法、射线追踪法等。
t0法又称t0差数时距曲线法,是常用于相遇时距曲线解释的方法。当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深度很多时,效果最好。
根据射线的几何光学原理,如图6.2.3所示,有地下折射曲面R激发点O1、O2,取得相遇时距曲线S1、S2,在接收点D两波对应的走时分别为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在O1、O2点,两者走时相等(见图6.2.3),称互换时(T)。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如果界面R曲率半径不很大,则DBC可视为等腰三角形,由几何学原理可以导出深度
图6.2.2 折射波法资料处理流程图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若以t0=t1+t2-T;K=v1/2·cosi,则(6.2.3)式可改写为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根据斯奈尔定律,可得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式中v1可根据直达波求得,而v2一般根据数差时距曲线微分方程求得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图6.2.3 t0法原理图
式中dt1/dx和dt2/dx分别为时距曲线(见图6.2.3)S1和S2的斜率。经过变换之后,可得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若界面倾角不大(小于15°时),可近似为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根据(6.2.6)式可求得dx/dθ(x),计算v2;从而根据(6.2.5)求得K值,可以计算每个测点的深度h。
6.2.2.2 反射波法资料处理与解释
反射波的资料处理比折射波复杂,因为反射波采集的资料主要是多次覆盖得到的共激发点记录,伴随的干扰波较多。首先要对资料进行切除、校正和滤波处理,然后才能求取界面深度,进行地质解释。
其流程图,如图6.2.4所示。首先将采集的数据逐点输入计算机,并格式一致,切除干扰严重的纪录段,进行地形起伏和地表速度变化引起的时差校正。再将其反射点的纪录道从共激发点的地震纪录中抽出来,并按一定顺序构成新的共反射点道集(即CDP道集称抽道集)。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具有不同的频谱成分,因此可以用频率滤波方法抑制干扰,这就是频谱分析和数值滤波。大多数还要进行速度谱分析,进行视速度滤波,在数值滤波中往往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通常称之为二维滤波。
图6.2.4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资料处理流程图
对非水平地层,界面产状变化较大时,如倾斜、凹面、断层等,还要进行偏归位处理。这时按水平界面道集就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道集,偏移处理使反射波归位,反映真实界面形状。
流程(图6.2.4)中的纵坐标是以时间表示的时间剖面。为此,必须输入相应的速度参数,将时间剖面转即变为深度剖面需计算出反射界面的深度。确定反射面的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
图6.2.5 古河道上高分辨率地震剖面
应用实例(探测古河道)。图6.2.25是一横切古河道的地震剖面。由图可见在530 ms处,反射波在剖面中部缺失而浅部和深部的反射波连续性都很好。这是古河道的特征,图中缺失部分即为古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