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5: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17
古代战争的打法,需要遵循相应的“军礼”,即交战双方从开战到战争过程再到结束的一系列行动都要遵守的基本战争规则。当然,古代战争的打法跟战争胜负本身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这些基本的约束中读懂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时代背景,正因如此,古代战争才显得丰富多彩。
1.古人打仗非常看重排兵布阵,除了炫耀武力之外,还在于战争杀敌并非最终目的
观兵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此时各个诸侯国之间是共同尊奉周天子的姻亲关系,所以即便开战也讲究“不伤和气”,战争的形式主要在于迫使敌对者屈服,军事威胁多于实战,观兵由此产生。
后来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和战争残酷性的增加,观兵的实际效果并不大,而成为战争体系的一部分,位于伐谋、伐兵、攻城之间的战略手段。观兵行为主要是排兵布阵,从而威慑敌人,这种方法已经体现在孙子兵法之中。
观兵不仅在正式开战后,有的还在战争结束后举行,被称为“京观”,就是将战败一方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非诸侯)杀掉埋起来,以示惩戒。后来随着战争残酷性的增加,已经发展为将敌方尸体垛堞,炫耀的价值已经大过惩戒。
2.吹律听声就是战争中通过听取交战声音来占卜吉凶,判断敌情的有效方式
音律在古人心中有着非常神圣的位置,吹律听声最初有些神秘化的倾向,即在交战当天根据己方的军威声势符合的音律来判断吉凶。但应用于实战之后却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因为军威实际上反映的战斗形势的强弱,故而用来预测胜负并不是简单的玄学,而有其价值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在战争中吹律听声已经非常完善,并在军中设置了相应的职位,从占卜大师到有经验的军吏,说明了吹律听声的实战价值已经从占卜走向了应用。并且吹律听声到后来也称为侦查敌情,并布置阵法的有效方式。
吹律听声本源于先民的农业实践,其中的关键是律。律是对自然界声音的归纳,后来便被用作考察*、德行甚至士气、敌情的标准。吹律听声与源于狩猎的军队中的乐舞不同,是一种军事预测术,并不神秘。
3.派若干勇士冲击敌方营垒是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其中尚武和尚礼兼而有之,绝非后世简单理解的“挑战”和“挑衅”
致师的最初意味是通过战争中规定的行为向敌军表达己方的豪勇,从而引发对方有所行动,与自己进行公平决战。在致师的人选中,从最初的卿大夫到身为下士的“环人”,也经历了诸多变化,反映了礼崩乐坏之后,从此行为的“礼”逐步演变为“挑战”。
春秋时期的致师作为一种交战规则,它的出现是周代的礼乐文明和尚武精神融合的结果,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是后世所无法模仿的。到战国,群雄纷争,贵族等级被打破,文武的分化开始,文武兼备的理想人格不再被看重,战争变得功利而残酷,致师产生的土壤随之消失,那个优雅君子与刚毅勇士合而为一的礼乐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概而言之,古代战争怎么打,分三步:
其一,观兵,即排兵布阵,炫耀武力,军事威胁多于实战,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观兵为整套战争体系的步骤,位于伐谋、伐兵、攻城之间;
其二,吹律听声,即在出师当天, 授将弓矢后, 士卒振旅,军将大呼时, 由大师根据军声与哪种律音相符合来判断吉凶,后来被用于判断敌方声势以布阵;
其三,致师,即派遣勇士若干,攻击敌方营垒,表达己方兵将之勇猛和必战之心,兼具礼乐文明和尚武精神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