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普的叙事功能和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5:3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02
叙事学理论起源于*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03
普洛普的叙事功能和雷格玛斯的行动员有什么区别?那首先那你看看你在学习中是学到了什么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03
普罗普是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国际学术界往往重视它在结构主义艺术形式分析方面的巨大成绩,其实他在非结构主义方面的研究著作也是相当丰富的。他的代表著作包括:《故事形态学》(1928)、《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1945 )、 《俄罗斯英雄叙事诗》(1955)等著作;此外他还发表了数量颇多的学术论文、评论文章,甚至还选编了数部民间作品集。 该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势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在这部著作中,普洛普不满于传统的民间故事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民间文学研究思路。他认为,传统的以叙事母题,如*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三兄弟”母题、“护身符”母题、“与毒龙搏斗的英雄”母题等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间故事研究方法是一种不严谨的研究方法,因为一个母题下面可能包含若干子母题,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最小的不可再往下细分的单位来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母题是一个可变项,它不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它出发点;真正科学严谨的研究应该从“不变项”或“常项”入手。为了达此目的,普洛普从人类学中引进了一个概念——“功能”,把它作为分析民间故事的最基本单位。功能单位是指人物的行为,行为之成为功能单位,依赖于其在整个故事发展中所具有的功用或意义。从这个原则出发,普洛普对*100个民间故事作了极为细致的研究,从中归纳出了故事的31种功能,并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1.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不变的因素,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2.民间故事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3.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
普洛普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功能概念:
1.沙皇以苍鹰赏赐主角,主角驾苍鹰飞向另一国度。2.老人以骏马赠送主角,主角骑马至另一国家。3.巫师赠给伊凡一艘帆船,伊凡乘船渡至另一国家。
普洛普认为,以上三个情节中人物身份虽有改变,但其基本作用或功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在整体故事中承担的职能是一致的,因此,它们可以被归为同一个功能单位。
在一篇故事中,除了功能单位,还包括其他因素,如功能单位之间的关联与重复,人物行为的动机在故事中是否明确表明等等。与功能单位结合最密切的因素是“人物”,人物与功能单位通常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性质相关的功能单位常常组成一系列连续的行动,这个连续的行动往往属于某个特定的人物。特定的功能单位与特定的人物相结合,构成所谓的“行动领域”。
在不同的故事中,同一功能单位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同一角色也可以由具有不同属性的人物扮演,比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沙皇以苍鹰赏赐主角,主角驾苍鹰飞向另一国度”,“老人以骏马赠送主角,主角骑马至另一国家”,“飞向另一国度”与“骑马至另一国家”实际上是同一种功能单位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沙皇”与“老人”是一对可以互换的人物,二者承担的也是同一个角色。同样一个角色,之所以在不同的故事中会由不同的人物来扮演,是因为地方习俗、宗教、仪式、文化背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一个角色的不同“变形”之间的变换常常有一定的规则可循,普洛普称这些规则为“变换规则”。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普洛普甚至还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依照这些叙事公式“创造”出新的民间故事。
具有戏剧意味的是,《民间故事形态学》这部被誉为结构主义奠基之作的名著,在其出版之初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直到30年后它的英译本问世,这部著作以及它的作者普洛普才声誉雀起;叙事学大师如列维·斯特劳斯、克洛德·布雷蒙、格雷马斯等,都从这部作品中汲取过营养。甚至可以说,这部书哺育了整整一代结构主义者。但是撇开它的重要性不谈,我们认为,作为一部文学研究论著,《民间故事形态学》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文学艺术是无限丰富、无限多样化的存在,任何一种概括或总结都无法穷尽它的全貌。《民间故事形态学》试图用几个有限的公式,将所有的民间叙事艺术一网打尽,这显然是一个很难实现的设想。并且,艺术的真正难解之处是其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不是其形式,即便我们将艺术形式分析得头头是道、十分完备,我们还是没有涉及最根本的问题所在:艺术作品的动人之处究竟来自何处?
普洛普的弊端也是整个*形式主义的弊端: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形式因素,排斥社会、历史、作者的个人经历等对文艺作品的影响,把文艺研究封闭在一个形式的圈子里,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他们试图解答文学艺术的特殊问题的初衷。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初版于1946年问世,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第一部著作《故事形态学》的姊际篇,标志着作者对俄罗斯神奇故事由结构类型研究转入历史类型思路,在对神奇故事进行了结构形态描述,弄清它是“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后,就该转入下一步,去追寻它“从何而来”,即探讨它的起源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想研究的是历史往昔的哪些现象(不是事件)与俄罗斯的故事相符合并且在历史现实中的根源”。本书旁征博引,大量引证了世界各地的民俗事象、地方性知识、方言故事以及著名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论述、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问功底,堪称20世纪以人类学方法研究民间故事的典范之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04
有些一价动词的行动元既可以在动词前作主语,又可以在动词后作宾语,这是由其本身既有施事性又有受事性这一语义基础决定的。在言语使用中,根据使用者的叙述视点,施事性被激活则作主语,受事性被激活则作宾语。
eg:从叙事学关于行动元模式看,在窦娥悲剧诸种因素中,窦娥冤死的"冤头"只能是判处窦娥死刑的楚州太守桃杌,这是<窦娥冤>运用脸谱化的基本手法,通过桃杌声称"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言"而省略他收受金银的"行",又通过桃杌在审判中偏袒张驴儿的写意性叙述等,体现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因此,认为桃杌是"清廉但平庸"的官吏,对"取证技术局限"和"法官的智识局限"是窦娥冤死的"冤主",都不是切合作品实际的.
“行动元”,简言之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行动因素,一般为文中的角色,也可以些是某种抽象的力量或关系。小说中的行动元最大意义在于推动情节发展。主角和他的配角构成相互联系的行动元,通过他们一系列的行动推动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