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5:5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34
国内外课程研究: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
一、主体参与是现代课程场的关键因素
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传统课程论一般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实践的丰富性、生动性。课程一旦发生,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总体描述。
(1)理解。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课程的一切形态。意义不通过个体的心理实现个体的内化,就不能达到课程主体对它的理解,课程的指令、反馈、*、评价等也将无从发生。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
(2)沟通。只有个体的内显的理解行为,课程还是不能发生的。主体际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沟通是课程的发生学前提。这是因为没有沟通,主体际的理解就无法实现相互传达,课程也就不可能发生。沟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解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它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际交流。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理解课程,课程就是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
(3)主体参与。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参与是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个体如果不参与课程,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
(4)互动。互动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课程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现代课程强调每个课程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游离都不利于互动的形成。
只有学生主体参与于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课程内容、对活动等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因素当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场产生的根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7:34
国内外课程研究: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
〔 作者:王 升 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784 文章录入:arbor 〕
一、主体参与是现代课程场的关键因素
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传统课程论一般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实践的丰富性、生动性。课程一旦发生,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总体描述。
(1)理解。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课程的一切形态。意义不通过个体的心理实现个体的内化,就不能达到课程主体对它的理解,课程的指令、反馈、*、评价等也将无从发生。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
(2)沟通。只有个体的内显的理解行为,课程还是不能发生的。主体际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沟通是课程的发生学前提。这是因为没有沟通,主体际的理解就无法实现相互传达,课程也就不可能发生。沟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解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它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际交流。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理解课程,课程就是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
(3)主体参与。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参与是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个体如果不参与课程,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
(4)互动。互动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课程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现代课程强调每个课程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游离都不利于互动的形成。
只有学生主体参与于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课程内容、对活动等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因素当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场产生的根本。
二、主体参与创造现代课程的理想境界
课程在运行时,由于参与程度与参与性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境界。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学生与课程内容一样处于缺乏主体参与的客体地位,这样的课程是一种较低境界的课程。以活动为本位的课程,由于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往往会表现出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弊端,也不是理想的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他们会有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才是现代课程观所认为的理想课程境界。
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主体参与过程中的课程内容不单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之介体,而是作为社会类主体的代表与课程主体的生命和情感沟通。师生在主体参与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鲜明的主体间性。在这个系统中,学生通过对课程运行中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主体对生命的体验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次,如果学生可以从这两个层次体验课程的生命乐趣,他们就会成熟得较快。只有体验才能使课程运行中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而且体验本身还具有激活知识结构的功能。在体验中,现代课程强调主客二体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分离。
三、主体参与蕴涵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
首先,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基石——活动。主体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体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体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
其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保证——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间离的,一是和谐的。间离的关系,即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有一定的心理对立、对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分歧,即态度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兴趣背离,教者与学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兴奋点。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再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策略——自由。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感到,那些让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体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会产生主体参与;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的权力表现在他们可以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法、选择合作对象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