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0:2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5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当听到杜甫这句千古名句时,我就不由得想起去年的那件事来。 那时,我刚上四年级,作文写得很差。一次作文课,新来的*让我们写《一件难忘的事》,要求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更不知道从何写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当听到杜甫这句千古名句时,我就不由得想起去年的那件事来。
那时,我刚上四年级,作文写得很差。一次作文课,新来的*让我们写《一件难忘的事》,要求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更不知道从何写起。算了吧,还是自己“创作”吧。我苦思冥想东拼西凑,那情形真可谓“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烂笔头”。好不容易才凑了二三百字交了差。
过了几天,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婷婷,咱们的作文水平需要提高啊。”啊,果然又是因为作文,以前每次作文老师都要说我的作文这不行啦,那不好了的,挑许多的毛病,都成家常便饭了,我也已经满不在乎了。“你的作文水平差,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你不善于积累素材,结果一到写作文便无话可说;再一点就是因为你不知道作文究竟该怎样写,一写作文就东一句,西一句的。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做好读书积累和生活积累……”我渐渐地听得入了神,怎么这位新老师一下就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呢?*继续语调平和地说:“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着,*从抽屉里拿出几本作文书递给我,说,“我给你找了几本作文书,拿去吧,会对你有帮助的。至于生活积累,只能靠你自己了。”
我双手接过那几本作文书,回到教室,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内容还真丰富,特别是那本谈如何写作文的书,简直令我入了迷。从此,我便迷上了读书和写日记。后来,我渐渐不再满足于那几本作文书了,又买了好几本,因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嘛!
现在,上作文课我再也不发愁了,看着那一行行清秀、优美的文字跃然纸上,心中有说不出的舒畅,这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5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是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却不是根本的方法。 不可否认,“读书破万卷”一方面可以提高认识、积淀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及表达方法,这些都是“下笔如有神”的基础。但是写作是一种能力,“下笔如有神”不仅仅是从读书积累而来的,更需要有经常不断动手写作的实践过程,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写作能力。
还有更重要的呢!一个人一直不想写作,不爱写作,到需要写个什么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怎能够写出来呢?没有书面表达的需求和习惯,读书再多也不可能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到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转引自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作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作文能力,更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这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书面表达的*,进而养成书面表达的习惯,想表达、“爱表达、经常表达,有一种用写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这个意思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里都有。1992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仅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作文提出“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2000年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还进一步在教学总要求里提出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规定:“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在课程阶段目标里具体提出:“对写话有兴趣”,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教学建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规定或建议并不仅仅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或教学策略,而且包含着培养“乐于书面表达”习惯的意思。
“爱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就是书面表达的习惯,形象地说就是“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
培养书面表达的习惯是我们在实践中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到的,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冒昧地在这句名言前涂抹两句,成为“乐于勤动笔,习惯抒真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亵渎诗圣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0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流传至今,多刊刻在书签、竹帘上,当作劝勉勤学苦读的警句示人。许多老师在解释这两句诗时,也将其译为:如果“读书破万卷”,就会“下笔如有神”。可见,不少人都已经认定,这两句诗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即:如果书看的多,文章就写得好。且不说这个命题的是误与否,回归到这句诗来看,则上述看法似有谬误。笔者认为,老杜的这两句诗上下联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首先,从诗句的出处来看。诗句出自杜诗《南陵别儿重入京》补全上下句应是:甫昔少年时,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场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从这几句诗来看,诗篇是在描述读破自己的才学。也就是说,老杜是在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描述自己的才学之高。这两联之间,应当是并列关系,而不应该是因果关系。
第二,从诗歌创作的规则来看,也是如此。诗歌,特别是律诗,是讲究对仗的,而对仗本身就是一种语义的并列。杜甫不但深通律诗写作法则,而且在对仗工整方面,往往更加用心,。从这两句诗后面的诗句的对仗工整,我们也不难推断出“读/破”二句是并列关系。
第三,从诗作内容和写作背景看。该诗属杜甫早期作品,是诗人为跻身仕途而努力之时,对自己怀抱经纶之志的描述。诗作是描述自己,而非劝勉他人。
第四,从后代诗人、词人对该诗的化用看。宋代文毫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中化用杜诗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且词作也是对自身才华与壮志的书写。可见,这两句杜诗在宋人的理解中,仍是对自身才华的描述,仍是并列关系。
可见,从杜甫的本意出发,结合全诗内容,不难看出:“读书破万卷”,与“下笔如有神”之间本没有什么因果的逻辑关系,即使到了苏轼那里,前者也没有成为后者的条件。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起这两句诗被套上了新鲜的含义呢?材料所限,不得而知。还望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