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华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6 00: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7 05:16
曾海华
曾海华,湖南双峰人,70后篆刻家,是个石痴,印狂。二十年握刀一心刻印。其篆刻作品,不拘一格,是中国新生代篆刻艺术自成一格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以齐白石之潇洒、气势入印,集百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的刚劲、不加修饰纵横奇肆的独到风貌。
中文名:曾海华
别名:丁石、少如、一鸣、斋号:九思堂
出生地:湖南双峰
出生日期:1973年
职业:职业篆刻家,书法家
代表作品:篆刻作品
会员1: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会员2: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个人简介(篆刻家)
曾海华,湖南双峰人,70后篆刻家,是个石痴,印狂。二十年握刀一心刻印。其篆刻作品,不拘一格,是中国新生代篆刻艺术自成一格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以齐白石之潇洒、气势入印,集百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的刚劲、不加修饰纵横奇肆的独到风貌。他承家乡著名花鸟大师王憨山亲授,苦习书画,后深受齐白石影响,并得著名书画篆刻家李立指导,专攻篆刻。二十年如一深入研究秦汉印、封泥、瓦泥、百家印谱,并吸取汉将军印及赵之谦、黄牧甫、邓散木、吴昌硕、来楚生、齐白石的精华,用刀大胆泼辣,字随刀而运,气势磅礴,毫无小家气息,既有浓厚的金石刀锋气息,又蕴藏自然笔墨韵味,印中笔画自然,绝无雷同;布局让承精妙,疏密正奇呼应;行刀或冲或切,或顿或促,参用封泥,边框善用粘、带、连、断、残、虚、让诀。整体效果气象万千。
作品鉴赏:
曾海华在章法布局上:提倡打破传统汉印田字宫格,似汉非汉,强调形静势动,文字偏倚,相嵌相生,而处处可循汉印章法。字形合理调整,敢疏敢密,上下相承,长短避让,红白方圆疏密皆可呼应。《求阙斋》一印,“求”字布白不止单字疏密布白呼应,其虚空更与整体呼应,破传统之均匀,看似率性而为,实则精心布局。
书法篆法篇:在书法篆刻篆法上,讲求尚古意,求书法。字形尚古意是指古人写字,不外六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需深加考虑,不要自己为追求“新意”胡书乱法,革新需以考量书法笔意,尚意而篆,不造作不故作野狐禅。
意境风格篇:在印之风格,包罗万象,或工整均匀,或急成快就,或精思巧构,或六书各形,皆需书与意合,意与形合,形与法合,法与刀合。《归乎自然》一印采用汉印基本,泥瓦残貌,结体古朴,刀法冲凿,任石崩裂,风格自成。
不拘一格篇:曾海华在海华印论中提及不拘一格核心是绝不雷同,哪怕是临摹一款古印,切不可求形似。其篆刻文字结构有一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的蓄势,示人以奇诡跌宕之趣,线条则多注重夸张线形轮廓的摆动之势。从《九思堂》《大福先生藏品》《求阙斋》任意一字来看,无论朱白一笔一画绝不雷同,其中以三口“品”字三Y形“斋”字就可以清晰看出,无论是从角度,方向,重力,大小,与其它字的镶嵌细节,灵活与威猛的气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线条跨度大,有极强的动势。
边框篇:曾海华十分讲究“框”的应用,边框是打破篆刻呆板,突出意境的重要要素,要抓住篆刻的魂魄,只有依据六书的原理,对繁杂的篆书进行艺术性的省减处理,加强了文字的可识性,清晰简炼的字势和颇具流动感的线条能使篆刻别开生面。他总结边框处理有八诀,一净,二连,三通、四残、五让、六虚、七借、八断。曾海华甚至广泛借鉴汉碑额甚至剪纸。
刀法篇:刀法必须刀意与笔意结合,刀法与印材息息相关。传统的十三种刀法,一名篆刻者,必须全部精通。每种刀法细微的区别表达的风格与形态却大不一样。一枚印最好不超过4种刀法,每两种刀法组合使用效果大不同。创新篇:曾海华求新求变,印论对创新做出了十几种简述,从传承,到创新基本面面俱到。很有意思的是创新本很虚幻,他居然把前六篇综合融合,得出如此多的创新理论。实在难得。
海华先生的胆大心细,基于他对汉印与民间书法抱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以自己充满睿智的目光,从汉印与民间书法当中体悟到了自己艺术情感的支点和依托。民间书法当中蕴含的那种自然天真之美和蓬勃的生命力显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书法所不具备的,而海华先生藉以完成了他骨子里对艺术本质的验证和自由心性的表达,他采取了一种理性的方式,具有了建立创作风格的基础,再加上精灵而勤奋并且充满自信的他,青年时期就建立成熟的艺术风格也自然不是怪事。
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篆刻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广泛向古印与现代民间印取法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潮流,而海华先生始终以开创者的姿态走在前面,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出色的创作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得到印界的认可。他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双管齐下,既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眼光,又具有迥出时流的创作实践,两者合而为一,无疑成为“学者型”篆刻家的代表人物。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