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8:41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8 02:30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按种类可分为祭祀歌舞和筵宴喜庆歌舞;按规模性质则可分为宫廷与民间歌舞两种。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满族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萨满祭祀歌舞
满族的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过程中,萨满腰系铃,手执鼓,着神衣神裙,伴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调》、《背灯调》、《跳饽饽神调》等,舞蹈有《腰铃舞》、《单鼓舞》、《铜镜舞》等。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后来发展成为满族舞台艺术的歌舞。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筵宴喜庆歌舞
这种歌舞主要是《莽式空齐舞》,又称《莽势舞》。这种舞场面富于变化,形式有“男莽势”、“女莽势”、“对舞”、“衬舞”等。多于筵宴和喜庆场合中出现。
莽势是满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莽势”一词是满舞蹈的音译。莽势的表演形式在清人扬宾的《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日‘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犹之汉人之歌舞,盖以此为寿也”。在清人吴振臣的《宁古塔记略》一书里记载:“满洲人家歌舞名日莽势,有男莽势、女莽势。两人相对两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势礼”。
宫廷歌舞
宫廷歌舞是在节庆、出征、凯旋、庆典、筵宴等多项宫廷活动中出现。有些是满族皇室贵族自娱自乐,有的是由专业演员表演的。清入关后除了其传统的歌舞外,还全部接受了历代沿续下来的礼乐制度,如郊庙朝会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宫中筵宴时有中和清乐,丹陛清乐等。宫廷歌舞中的舞势歌辞中融入了满族传统歌舞,与历代传统的乐章有不同之处。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民间歌舞
满族民间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或称扭秧歌、闹秧歌。这是民间传统群众性歌舞,逢年过节尤其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热闹,每逢此时,各村屯都组织秧歌队到各边表演,表演者往往有各种扮相,或文人书生,或老翁老妪,交错歌舞,有说有唱。满族的这种歌舞,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
秧歌舞: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38
满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关东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满族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代称其“挹娄”,南北朝时称其为“勿吉”,隋唐时称其为“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
16世纪后期,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这就是满族。
满族在历史上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族祖先靺鞨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隋文帝给了靺鞨使者很多的赏赐,令使者为其舞蹈。使者和随从便翩翩起舞,而且舞姿优美。
靺鞨后裔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要歌唱自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至努尔哈赤部落兴起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
努尔哈赤时期,满族舞蹈逐渐融入了征战内容,整个军队摆出练兵习武、驰骋征战的阵势,是满族先人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体现。
每逢佳节、喜庆、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满族人都要歌舞尽兴,
满族歌舞按种类可分为祭祀歌舞和筵宴喜庆歌舞;按规模性质则可分为宫廷与民间歌舞两种。
满族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过程中,萨满腰系铃,手执鼓,穿神衣神裙,伴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
祭祀歌曲有《清神调》、《背灯调》、《跳饽饽神调》等,舞蹈有《腰铃舞》、《铜镜舞》等。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
筵宴喜庆歌舞是指主要在筵宴上或喜庆场合表演的歌舞,这种舞场面富于变化,主要是《莽式空齐舞》,又称《莽势舞》。
宫廷歌舞是在节庆、出征、凯旋、庆典、筵宴等多项宫廷活动中出现。有些是满族皇室贵族自娱自乐,有的是由专业演员表演的。清入关后除了其传统的歌舞外,还全部接受了历代沿续下来的礼乐制度。
满族民间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或称扭秧歌、闹秧歌。
在满族歌舞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
莽式为满语“玛克”即舞蹈的译音。清人吴振臣的《宁古塔记略》一书里记载:
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势,有男莽势、女莽势。两人相对两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势礼。
莽势舞多在新岁和喜庆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做势,成双对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
莽势舞进入宫廷后,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场面壮观,规模宏大。用琵琶、三弦、奚琴、筝等乐器伴奏的乐师就有60多人,伴唱的0多人,舞蹈者几十人。
跳“莽势舞”,服饰方面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
东海莽势是莽势舞中重要的一种。东海是指辽宁宁古塔的广大地域,这一地域曾是古代女真族的聚居地。
东海莽式舞原是民间宴会中不可少的舞蹈,又称“九折十八式”,产生于1000多年前。最早产生于民间,传入宫廷后,成为追思祖德、颂赞帝业的筵席乐舞。
舞蹈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妇女织网、捉鱼,男子狩猎、出征,杀敌等场景。男女分别执鼓、铃和白绸同舞,表现斗怪蟒的情节,最后是男女欢舞,喜*收等。
表演中,绘声绘色的九折十八式令人叫绝,九折是9个不同的舞段,即“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九折既是一个整体,又可单独成篇。
十八式是18个基本动作。包括手势、脚势、腰势各3个,肩势、转势、走势各两个,鼓势3个。
九折十八式是对莽势的不同段落和动作的命名。
如“拍水”、“穿针”是模仿捕鱼织网的动作。“怪蟒出洞”的动作特点,由表演者左右手臂握拳,分别从额前向下环绕,双脚“正步”踏步,很有蟒出洞穴的蜿蜒之势。“鼓势”,由表演者手持抓鼓正步前进或后退,右手持鞭打击“抓鼓”。舞蹈动作别具一格,场面很大。
表演中,女子的“吉祥步”、“穿针”、“抹鬓”等动作稳健秀美,男人的“单奔马”、“双奔马”等骑马蹲裆式,常年在马上狩猎、征战生活活灵活现。
一会儿出现了“怪蟒”出洞的场面,它代表魔鬼般的反叛势力,被团结、勇敢的人民打死,体现了正义战胜*的巨大力量。
全部舞蹈粗犷豪放,男如鹰、女如燕,轻快中含刚健,粗犷中伴有抒情,尤其是“压地欢”、“马步”、“鹰步”等耸肩动作,突出了满族剽悍、豪放的性格。
巴拉莽式舞也叫“野人舞”,是极其原始的舞蹈。巴拉人是满族的一支,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从事狩猎,清代中后期下山定居,保持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习俗。仪式中萨满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表演此舞直至深夜。
巴拉莽式舞充分反映了原始满族先民在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据说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豹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表演。
舞蹈动作十分大胆、野性十足,给人们以原始先民充沛的精神活力和美感。舞蹈有8段,现传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喜火乐”等5段。
除了“莽势舞”外,满族民间舞蹈还有“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萨满舞”等。
秧歌舞是民间传统群众性歌舞,逢年过节尤其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热闹,每逢此时,各村屯都组织秧歌队到各边表演,表演者往往有各种扮相,或文人书生,或老翁老妪,交错歌舞,有说有唱。满族的这种歌舞,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
满族秧歌舞在辽宁省抚顺地区十分盛行,民间俗称“鞑子秧歌”。
满族秧歌是满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并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舞蹈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具有火爆、矫健、粗犷、热烈而又豪放的表演特点,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时也是最受满族人民喜爱的舞蹈之一。
抚顺满族秧歌风格独特,表演生动,它承袭了唐代渤海国靺鞨的民间舞蹈“踏锤”和后金女真人、清代满洲人的民间歌舞“莽式”的原型,舞蹈中有“鞑子官”、“克里吐”、“拉棍的”、“傻子”等各种造型。
人物生动有趣,表演中以其大摆大浪、盘旋做势,再现了满族先民英勇善战,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
满族秧歌舞蹈中扬、蹲、盘、跺、摆、颤等动作,极大地丰富了满族秧歌的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充分显现了它丰富的艺术特性,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