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8:16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7-23 16:41
1、由于地震是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加上地磁地壳中金属矿物的加热影响使地面水份快速蒸发,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前应该有一段闷热的天气。
2、而地震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量大面积释放加速了天空水气的饱和度,同时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
3、这些水气和粉尘就凝结为水或冰散落下来,这就是地震后形成下雨的原因。同样的原理大型森林火灾也最终会以暴雨结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0:11
1、地震时,地下储藏的巨大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地面温度会升高,这有助于地表的水分向空气中蒸发,空气中水汽含量上升,更容易形成降雨。
2、地下本来也有一些水分,在地震时迅速被汽化,顺着大地裂开的缝隙升腾到大气中,形成很强的对流上升作用,水汽上升后受冷凝结为雨滴落下。
3、地震时房屋倒塌、大地变形、山体滑坡,会产生很多灰尘和微小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而且地震时形成的冲击波会把这些灰尘“轰”到云层中。于是这些灰尘变成了凝结核,水汽附着在这些凝结核上,再不断碰并结合,等增长到空气无法托举的时候,就变成雨滴落下。
所以,地震后一般都会下雨。这不仅增加了泥石流等进一步灾难的危险,也让救援工作开展起来更加艰难。
扩展资料:
地震灾害的破坏特点
1、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
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2、地震造成伤亡大。
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
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42%,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
3、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灾害破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0:11
地震后,出现很多的裂缝,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的释放出来,同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并且使得地下的一些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地震后,空气中粉尘增多,也就是凝结核,所以地震后通常会形成降水也就形成了降雨。
由于地震是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加上地磁地壳中金属矿物的加热影响使地面水份快速蒸发,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前应该有一段闷热的天气,而地震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量大面积释放加速了天空水气的饱和度。
同时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这些水气和粉尘就凝结为水或冰散落下来,这就是地震后形成下雨的原因。同样的原理大型森林火灾也最终会以暴雨结束。
的确,历史上有很多大地震之后下雨的例子。譬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据唐山地震的报章记载,当年地震后“连降大雨”;2008年汶川地震后也出现过降雨。
但需要注意,唐山大地震出现在7月28日,为华北降水最多的“七下八上”时期;而汶川地震是5月12日,是川西的春雨时节。
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包括活动板房、简易房、帐篷等)往往很多,救援人员和集中安置群众密集,而且临时搭建的救助设施也较多。
当前处在雷电活动频发季节,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的雷电灾害防御显得尤为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0:12
地震后都会下雨,这主要是因为在地震的过程中会释放很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会使原本空气中的水蒸气蒸发上升,而且地震还会产生大量的灰尘,这也就导致了空气中有非常多的凝结核,当水蒸气碰上凝集核就会形成水滴,当水滴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下雨啦,这就是地震后都会下雨的原因了,大家了解了吗?
提起地震真的是让人闻风丧胆,因为地震就意味着灾难,不仅会破坏我们的家园,也会造成无数生命的死亡,这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情,但是我们同样也无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剧烈运动所造成的的结果,所以说地震是我们根本无法阻止的,但我们会发现地震过后一般都会出现下雨的情况,例如曾经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
这就是由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原因所导致的,其实也不得不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地震这个“震”字就足以看出它和雨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地震后下雨看似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一跟大家说完原理,大家就会发现其实特别的好理解,我们之前上学的时候也是有学过类似的知识的。
除了地震山火也是会伴随着下雨的,所有的山火几乎都是被降雨所熄灭的,这和地震后降雨的原理很相似,都是因为产生了热量导致水蒸气蒸发,山火也是会产生灰尘的,那么当水蒸气和凝结核聚集到一定程度了,形成了大片的积雨云,就是会出现降雨的,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的人工降雨,也是利用的这种原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0:12
因为地震发生时,地面温度会上升,导致水蒸发到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会上升形成降雨。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后,出现了许多裂缝,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释放。同时,地表温度升高,蒸发加剧,一些地下水蒸气沿裂缝进入空气,从而在地表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地震后,空气中的尘埃增加,这被称为凝结核,所以地震后通常会形成降水,降水也会形成。还有一种解释是:
随着地壳每天的运动,这些板块在边缘受到力的挤压。这个盘子太大了,对于盘子的边缘来说,挤压力非常大,甚至到了无数人的想象中。因此,虽然地壳是由几万公里到几十公里厚的岩石层组成,而且非常坚固,但它仍然会压碎地壳,地壳的边缘会凸起、凹陷和断裂。我们知道地壳下有大量的熔融泥浆。气温很高。上层是岩石层,我们称之为地壳。
地震也发生在岩层较薄、熔融泥浆离地面较近的地方。地震前,由于地壳在这些地方的作用,部分破裂将首先发生在靠近熔融泥浆的岩层下部,然后熔融泥浆将更靠近地表。熔融泥浆的极高温度将加热岩石层,并进一步提高表面温度。地面上会形成闷热的天气。
这时,地面大气中的水将会非常大。然后,地震后,由于地壳破裂、房屋倒塌等原因。会出现大量的尘埃,它们漂浮在大气中,与空气中的水相互作用,在水中形成凝结核。此时,雨水的所有要素都是可用的。因此,每次发生大地震,都会导致大雨或暴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0:13
震前,有时天气大旱,但井水(地下水)却猛涨,甚至溢出地表。在多雨的季节里,井水本应逐渐上升,但却猛降,甚至干涸。有的地方,本没有水源,却有大量水从地下涌出等等。产生的原因是因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应力不断增强,尤其在震中区附近,因地应力的作用;地壳活动随之加强。压性区水位会逐渐抬升;张性区在张应力作用下,水位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地壳局部区域在地应力作用下遭受破坏,发生变形或加速位移,以及由岩层破坏而引起上下层间水的贯通,都会使水位产生急剧的升降运动,这就是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