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4 00:4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6 16:52
看看案例就知,少数兵就能胜,有利的问题:
公元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想称霸中原。六月丙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越国大军俘获吴国太子友。对此,在笔者看来,越国发动进攻的时机,无疑是非常关键的,这让在外领兵的吴王夫差进退两难。等到吴王夫差回到吴国后,吴国没有了太子,国内空虚,吴王在外很久,士卒疲惫,于是就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谈和。自此之后,越国的实力不断增强,而吴国则是盛极而衰。
到了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勾践消灭吴国后,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对于越王勾践来说,在吞并吴国后,并没有怠慢周王室,而是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显然让周王室更加不好干涉了。于是,越国顺利占据吴国的疆域后,也促使越王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一定程度上,越国吞并吴国的战争,拉开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序幕,更让周王室的地位进一步下滑...
春秋末期吴国仅凭3万军队便几乎灭楚,为何战国末期秦国却要60万;
在春秋末期的“柏举之战”中,吴国孙武、伍子胥仅凭三万吴军,便于柏举大败楚军,进而攻陷楚国都城,楚国几乎差点亡国。然而,时间来到战国末期,国力已经无比强大的秦国,为了攻占楚国,却征调了多达六十万军队。吴国和秦国皆为攻楚,且秦国国力远超曾经的吴国,然而两国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如上,“柏举之战”吴国虽然击溃楚国主力,也曾攻入楚国都城,但也只是几乎让楚国灭亡,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灭国其实相距甚远。而秦国攻灭楚国,之所以要调动如此多的军队,其实并非楚国的军队抵抗有多激烈,绝大多数兵力都是为了巩固对攻占地区的占领,从而确保真正从“物理”上灭掉楚国。
战争规模不同:春秋时期规模偏小,战国时期规模极大
吴国能称王的基础条件,即吴国远离中枢,不受周天子辖制,远离政治中心,又不怕被通风报信说成谋反,自然想称什么就称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6 16:44
吴国失败在于胜利以后,吴王夫差相信了越王勾践,整日花天酒地,昏庸腐败,导致国力衰弱。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6 16:48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未开化地区,人口物产都提不到第一梯队里,吴越争霸也属于区域冲突,和中原各国关系不大,可是吴国为什么可以短期称霸,这和一段神奇的历史有关,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诸樊知道父亲的遗愿,让位给季札,季札不愿,于是诸樊就计划兄传弟,顺序传下去吴国就早晚是季札的,诸樊,余祭,余昧三兄弟都一条心,开疆破土,打仗身先士卒不畏死,吴国战士一看国王是二愣子,也就鼓舞了士气,与周边的国家无战不胜,也果然三兄弟都死了,可季札还是不愿继位,逃走了,无奈,王位传给了余昧的儿子僚,这引起了公子光的不满,公子光是诸樊之子,如果四叔季札登基他没意见,四叔不愿,那王位理应是长子直系继承,也就是他继承,于是他请著名的刺客专诸刺杀了王僚,登基,是为吴王阖闾,后有请要离刺杀了王僚的儿子庆忌,当时几个著名的人物来到了吴国,伍子胥,孙子等,助吴王阖闾,吴国在几代国王不要命创事业的状态下,越级成为了霸主,灭掉了楚国,越王乘吴王在楚,灭了吴国,阖闾死后吴国公子夫差先励精图治企图驱逐越国势力,每天都有一个太监不停的向夫差说:出差,你忘了越国亡国之仇了么?夫差便恭敬的说:不曾忘记,于是再次灭了越国,这就引出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献西施等故事,越国复国灭吴,吴国彻底覆灭,可吴越争霸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就又打回了原形,不再有能力问鼎中原了,话说回来,吴国的强盛是基于短时期内的军事强盛,因为国力薄弱,无力延续这个状态,靠着几代吴王的精神气势撑着,一旦气势不再有效,就像力气用过头,脱力一样,反而毫无抵抗能力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6 16:52
吴国最好的类比是隋朝。吴国的灭亡是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的后果,可吴越称霸春秋末世确实诸夏礼崩乐坏,礼失而求诸野的必然后果。就像隋朝灭亡是偶然,但不影响关陇集团的崛起一样。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6 16:45
不得不提到吴王夫差的妇人之仁。彼时的吴国士兵几乎占领了越国全部土地,将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上。但是,吴王夫差为什么不彻底消灭越国这个心腹大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