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8 10:2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8:33
以的意思是来,用来。全句意思是:怎么能用使郑国灭亡的方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该句话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可是,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扩展资料:
烛之武是一个爱国志士,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但仅有这两方面,也许只是匹夫之勇,是不能完成退秦师的重任的。这里还需要大智慧,而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
面对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伯秦穆公,他不卑不亢,一语中的,很好地把握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牵着秦伯的鼻子往前走。
烛之武是为了保卫郑国的利益而去的,但他的每一句话让人听起来似乎都在为秦国考虑,时时处处为秦的利益着想,他又不动声色地使用离间计,以此,烛之武成功地瓦解了秦晋的联盟。
几句话,说得秦伯心花怒放,大有相见恨晚及时悬崖勒马之势。秦伯下令退兵,而失去了联盟的晋侯审时度势后,“亦退之”,烛之武仅凭三寸之舌,横扫秦晋,成功化解了郑国之危。
以的常见意思:
1、用。如:以毒攻毒。
2、因为。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翻译为君子不因言善而举其人,不因人恶而废其言。
3、在,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4、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翻译为皆以为某人美于徐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8:31
烛之武退秦师。意思是怎么能用使郑国灭亡来是邻国(晋)变的强大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8:35
这里的“以”表示连词,也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原句的意思是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这句话出自于《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