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1 08: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8 13:45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可逆性的心理运算能力。
可逆性是指运算能从一个步骤进到另一步骤并能返回到出发点。指对一个行为是否正当的论证可以用从别人的立场来看这一行为。即把所讨论的情况反用于自己以作决定的伦理学原则。与可普遍性原则有关。
可普遍性是看这一行为是否可以普遍适用,而可逆性标准是使行为者与被行为者交换地位以决定正当与否。基督教的待人原则是:“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你必须考虑你以恶待人时,如果他人也以恶待你可能产生的后果。
德国康德在论证“不说谎”时也以你说谎,如果他人也对你说谎的后果作论证。这种伦理原则是要求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考虑伦理问题,而不是从个人出发。
可逆性虽然是在儿童进入运算思维阶段时才出现的,但可逆性结构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活动。早在感知运动阶段实际位移群形成时,可逆性就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位移的可逆性会产生一种类似的不变性,即以“客体永久性”的形式出现。
但是很显然,在感知运动水平时,这种动作的可逆性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个水平的儿童还缺乏心理表象,因而还有待于向真正的可逆性——内化的、运算的可逆性过渡。
可逆性的特点
1、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的超变区之间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确定的。
2、这种高度的特异性在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得到有效的应用,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还将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比如肿瘤的诊断和特异性治疗等。
3、可逆性是指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恢复为抗原与抗体的特性。由于抗原抗体反应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并不牢固,可以随时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抗体仍保持原来的理化特征和生物学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