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1 01: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4:17
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的清军统率是僧格林沁。
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军西撤,与此同时,英法联军持续进攻通州,9月18日,通州陷落。通州当时是北京城外的唯一防护重镇,通州陷落后北京城岌岌可危,然而此时咸丰皇帝并不死心,他命令僧格林沁必须于北京城外击溃英法联军,那么在通州失陷的情况下,咸丰皇帝为何会相信僧格林沁能击溃英法联军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僧格林沁手中握有战斗力最强悍的蒙古骑兵,这支骑兵被咸丰皇帝称为“大清的长城”,在之前的屡次战斗中,都表现不凡,而且除了骑兵外,僧格林沁还统率了2万多的步兵,这样算来,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总兵力在3万余人左右,而英法联军只有8000余人。
两军兵力相差悬殊,这就是咸丰皇帝的底气,于是,僧格林沁便于八里桥布防,随时迎接英法联军,八里桥东据通州八里,西据北京三十里,是通州进入北京的咽喉要道,清军将赌注全压在了八里桥一战上,若战败,咸丰皇帝也只有选择逃跑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八里桥之战只能胜不能败,似乎也注定会胜利。
但战争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英法联军惊讶于胜利来得如此容易,而清朝统治者则惊讶于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彻底。
整个战斗的过程如同单方面的屠杀,僧格林沁的骑兵一次次地向英法联军发起冲击,但一次次地被英法联军先进的火枪大炮所击溃,清军手中的大刀长矛根本触及不到英法联军的任何一个士兵,最终近三万的清军被8000英法联军所败,清军死伤1200多人,而英法联军死伤三十余人,其中战死的只有几人。
相差如此巨大的战损比,让清政府颜面无存,至今想来也确实非常的窝囊,那么在这场战役中,僧格林沁选择在八里桥这么一个开阔的地方以骑兵正面冲击英法联军,是否犯下了兵家大忌呢?
若单以两军当时的装备情况来看,这种战术肯定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僧格林沁当时选择这么一种战术也是被逼无奈的,那么,他是被谁所逼呢?答案就是形势!
当时咸丰皇帝强令僧格林沁必须在北京城外抵挡住英法联军,对于前不久在天津大沽口受挫的僧格林沁来讲,他已经正面接触过英法联军,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厉害,所以他非常清楚,以当时清军的实力和平津地区的地形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击败英法联军的,蒙古骑兵擅长平原作战,而英法联军的火枪阵及先进的火炮更适合平原作战,如果让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成功登陆,那么华北平原就是他们发挥自身武器优势最有利的舞台。
因此,在大沽口,僧格林沁想尽一切办法击溃了英法舰队,其目的就是阻止他们踏上清朝国土,可惜英法联军采取了迂回包抄的策略,打了一个时间差,侧面绕过大沽口,而后包夹了僧格林沁,这才造成了僧格林沁的大沽口之败。
所以,大沽口陷落后,僧格林沁就已经不抱任何战胜之希望了,但面对咸丰皇帝的要求,他也不得不去执行,因此,八里桥之战实属僧格林沁的被迫一战。
在被迫一战的情况下,僧格林沁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己方的优势,最终,他得出的结果就是,必须以骑兵快速冲到敌方阵前,与他们进行肉搏战,才有胜利的一丝希望,所以才有了后来蒙古骑兵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可是,英法联军的阵型非常严谨,所配备的也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前装击发线膛枪和火炮,其装填速度快,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所以,蒙古骑兵根本进不了身。
而且,英法联军为了不让僧格林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布防,在18日通州陷落后,于第二天便派出先遣侦查部队进行侦查和小股骚扰,于21日凌晨4点便开始全力向八里桥进发,7点就发起了进攻。
我们可以看一下英法联军的进军速度和发起攻击的时间,不难看出,僧格林沁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迎接英法联军的来袭,而且非常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英法联军于凌晨就开始集结推进,早上7点就主动发起了进攻,很明显,他们也想到了清军夜袭的可能性,所以才会选择这一时间段来打破了清军夜袭的幻想。
所以,当时的僧格林沁是真的难,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主动进攻也不是,被动防守更是坐以待毙,骑兵冲击不成,夜袭更不可能,总而言之,对于僧格林沁来讲,无论他怎么选择,八里桥之战都是必败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