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9 16: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2 21: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强调感悟。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悟经验,其核心是注重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下面,结合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读的方式
读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朗读,二是默读。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的朗读效果与其对语言的感悟程度一般呈正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是在指导学生感悟。默读是一种无声的读,由于省掉了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比朗读要快得多。教师在加强朗读指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默读的指导。一般来说,以品味、体会为目的的读主要是朗读,以思考、探究为目的的读主要是默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可以默读、轻声读;品味、揣摩语言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应朗读、诵读。文质兼美、感情浓厚、节奏感强、篇幅短小的散文、诗歌宜以朗读为主,自然科学方面的说明文、篇幅较长的课文宜以默读为主。
二、要指导学生读的方法
读的基本方法也主要有两种:一是精读,二是略读。精读是一种精心、精细的读,略读是一种粗略、简略的读。一般来说,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感悟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品味、揣摩语言文字时,应引导学生精读仔细地读,反复地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的非重点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略读。如精读中的有感情朗读,它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感悟过程中思维永远处于活跃状态,产生一些有个性、有价值的感悟成果。教学中,教师也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在思中感悟,尤其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当阅读初始,学生无疑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励、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当阅读逐步深入,学生有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
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不必强求感悟的结果完全一致,将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当允许多种合理的答案并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感悟活动闪现创新的火花。
四、抓住课文感悟点进行感悟
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经过千锤百炼,说课文中字字珠玑也不为过,但在有限的课时内,面对语言感悟能力尚待发展的学生,显然不能面面俱到。语言的感悟属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感悟点,感悟点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它们往往是具有提纲挈领、反复品味和借鉴价值的佳词、佳句或者佳段,在进行语言感悟训练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感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活动去感受。再者,抓住感悟点有利于减少头绪,加强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我们应抓住重点,先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文中的意思、作用,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然后水到渠成,让学生说感悟,说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精神风貌的感受,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等。
另外,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感悟。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人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文字,这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环节。新大纲中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也是很有必要的。再